他正在琢磨,奶茶铺的老板亲自端了一碗汤圆上来:“不知是殿下,刚才那碗汤圆太甜了吧,试试咸汤圆?”
汤圆?咸的?
长随看着老板放上来的一碗汤圆,样子简直像是在看什么怪物。
竺年倒是眼前一亮:“你亲手包的?”
“是。殿下尝尝,若是喜欢,一会儿带一些凉汤圆走,回家蒸一下,或是煎了蘸醋吃,都好吃。”
“你先去给我打包吧,要多来一些。”
咸汤圆明显要比甜汤圆个头大,几乎一个顶俩。
一碗五个,每个馅儿还不一样。
这一碗有个名堂,叫五福临门。
猪肉马蹄、素什锦、羊肉萝卜、鲜虾海味、猪肉白菜,每一样听上去都十分正常的馅料,包进汤圆里,让长随的眉毛都要打上结。
瞧着竺年一口气吃完还意犹未尽,他说道:“尉迟先生是北方人,必不喜欢吃咸的汤圆。”
黑荥州和姜国离得近,很多生活习惯反倒更接近姜国。
糯米难得。但是在他们那儿也有类似的点心,都是甜的,只是糖没有今天这碗放得多,哪有咸的?
竺年不听:“我家先生的口味,我肯定比你清楚。”
他听长随对尉迟兰的称呼,突然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这些人对尉迟兰的称呼统一变成了尉迟先生。
他咂摸了一下,难道这也是一种立威?
他家先生干什么了?
竺年回到家里,亲自给尉迟兰热了汤圆。
打包的汤圆甜咸都有,尉迟兰全都接受愉快,还发表和竺年类似的言论:“甜的这几个,尤其是芝麻馅儿的,太甜了。枣泥太细,还是更适合做酥饼的馅儿。汤圆里的枣泥,我还是喜欢你上次做的切碎的那种。”
竺年就说:“过几天我给你做。”他想到一道小点心,“我再给你做一道好玩的小点心,心太软。”
“什么心太软?”
“就是枣夹糯米芯子。”
“那我来揉面。”尉迟兰吃过晚饭,继续拉着他出去散步。
差不多的时间,这会儿外面的路上已经完全没有人了。
路边有几个柴火堆,是白天修剪下来,还没来得及运走的树枝和枯叶。
“等把这些都运走了,过几天会再运一些常绿的苗来。这会儿正好栽上。”
“冬日里栽了能活?”
“挑些皮实的本地品种,应该问题不大。”
“高祖奶奶的回信到了,我先看了,说是挺喜欢梨园的戏班子,让多留一阵。祖母差人送了东西来,都装在木箱子里,还在码头仓库。”
“东西很大吗?”
“挺大的。好几个大箱子。那边工头来问,是不是拆了再送家里来?”
“不好搬的话,那只能先拆了。得找些匠人一起,免得箱子拆了,东西不好搬。”
一股风打着弯儿从河面上吹过来,提着灯的长随吹得浑身一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