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姜卓现在修的皇陵,总预算三百五十万两,并不是他有多奢靡,而是他整个项目其实包含了非常多的子项目。

包括了前期勘察,道路之类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守陵军队的驻扎所需的军营的建设。三百五十万两不能说非常节约,但绝对不算铺张。而且款项也不是立刻全部就拿出来,这种项目多数得分摊个几十年。

之前工部就是借着兴修皇陵的事情,连一粒石子都没给竺年拨,让他自己去解决货源。

身为可以说如今全天下最大的建筑老板,竺年差了什么都不能差货源啊。

他自己找自己进货,还能免去中间商环节,价格还自己压低了一点,拿出去比东风号给别人做小项目的费用还便宜,哪里都挑不出错来。

他还自己用自己家的匠人。由于战事,东风号原先的订单有许多黄了,空闲的匠人们正好来一号码头工作。自家匠人用着顺手,可不比工部的那些匠人好多了?

一方做得又快又好又省钱,一方做得看不出什么进度还特别花钱,姜卓除非眼睛瞎了才会轻轻放过。

算计工部这件事情,不能说他是有意为之,只能说是顺水推舟。

“免得你们不服气,我直接写下来。”

姜卓听竺年这么说,对身边的大太监示意:“张伴伴,伺候笔墨。”

“是。”大太监上前,在御书房内负责记录的大学士干脆让出了大半张桌子。

竺年拱手谢过,翻开其中的一页账册,是一些原材料的价格和数量,在一张白纸上重新写了一份:“按照一年的工期,你们大概能用掉的建材数量,大概是这些。现在实际登记的要多两成。单价上浮了一至三成。嗤,你们竟然还好意思报人工的钱。工部的匠人有朝廷发的俸禄,苦力是百姓服徭役。伙食费……一日十文到三十文的伙食费,你们实际给的有三文钱吗?”

工部侍郎硬着头皮说道:“我们拿到手的就是这个价格。皇陵初建,路途颠簸,中间损耗多了些罢了!”

另一名工部的官员也义愤填膺:“就算其中有人贪墨,怎么就能比原本的款项还多出来?皇陵上,那些匠人们是假的吗?那些土木是假的吗?”

“呵。”竺年把自己刚写完的纸交给大太监,由他交给姜卓,随后一起传阅,“东西是不假,但又不是花钱买的。你们从谁那里拿的货,难道还得我来说?”

每个地方物产不同,上缴的税收在呈报到朝廷的时候,都是以货币为单位。但并不表示实际收到的就是多少铜钱,多少白银,多少黄金。

除了一些商贸发达的地区,很多地方的“税款”,多数是以实物形式存放在仓库中。最常见的就是米粮、布匹。

另外有些地方,有某一些特别出名的产物,朝廷也会直接征收。

譬如说皇帝特别喜欢某一地的石头,就要求这一地区每年上缴多少数量的石头。或者是这个地方的老鹰比较厉害,要求每年上缴多少只老鹰。

这种特供天家的,叫做贡品。有些可以抵作税款,有些则是额外附加。

其中有一批人就是专门负责协调流通这些实物税款的。工部就是其中的大头,从这种渠道拿东西,他们压根不需要掏一文钱。而且因为各地账目的混乱,还能中饱私囊不少。

一百万的工程,只捞两百万,都算是他们心态放平。

竺年可太清楚其中的关窍了,看着几个已经面容扭曲的工部官员继续说道:“户部是把一整年的钱一次性都给了,你们就算要开销一点,真正结了多少,赊了多少?余下的钱……放贷好赚吗?”

这些家伙别不是以为单纯把账目做平就完了吧?

也不看看现在的账是谁教的?

学了点基础,就想来给祖师爷上眼药,活腻了吗?

竺年说完,整个御书房落针可闻。

他悄咪咪看了一眼姜卓,不意外地看到以为怒气槽攒满,还在蓄力的皇帝,把身子往边上身形伟岸的大学士身后靠了靠,让自己的存在感降低。

御书房内,皇帝坐得椅子要比其他人高出三个台阶。

姜卓坐在上面,就像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对下面的小动作一清二楚,当然注意到了竺年,在愤怒之中难免生出一点好笑:“糕儿,你躲什么躲?张伴伴,你去……算了,糕儿你自己去找太后,她昨天还说想你呢。”

竺年乖乖行礼出门,听着这口气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小动作把姜卓的大招给打断了。

去太后那儿,肯定不能真的像姜卓说的自己去,外面有太监带着,还给准备了步辇,把他一路抬过去。

太后看到竺年过去,瞧着非常欢喜,就像是看到了一只漂亮可爱的小猫小狗一样,拉着说了好一会儿的话。

中午太后胃口不佳,竺年还亲手做了一碗凉拌的鱼面,再配了几碟清爽的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