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作者有话要说:  糕儿⊙ω⊙:我没逃课!

糕儿⊙ω⊙:我认真做作业呢。

尉迟先生( ̄。 ̄):作业呢?

糕儿∑(⊙▽⊙”a:作业在外面……你信我,真哒!

(完)

第四十六章 讨南逆檄 ...

百姓所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安居乐业。

那么,怎么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呢?

吃饱穿暖,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说起来简单,但是谁能做到?

尉迟兰听竺年这么说,倒是没直接说他吹牛,但是也没吭声。

竺年想到的没什么新意:“种药材。”

他的想法很简单,无非就是想给村里人提高一点收入。本来养鸡是最好的。鸡肉出肉率高,鸡蛋更是硬通货。但是养鸡,尤其是规模化养殖需要一定的兽医技术支持。否则一旦发生鸡瘟,投入全都付诸东流,还有可能发生人畜传染,造成更加不可控的危害。如果只是家家户户养个几只,又做不到改善生活。

他在南地经营多年,这方面的人才也不多,北地这里要重新培养,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目前似乎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南地“留学”。

本来以元家村的条件,其实更加适合花卉种植,但是受限于物流,和当地的经济环境,市场已经饱和。

元菱姑娘的一个花圃,就能供应“七分刘”,还能供给一些其他人家。若是扩大到全村,那整个东州都吃不下那么多的花。

“这些都是本地的药材,肯定更容易种活。也不用占据农田,找环境合适的地方,集中种植,增加一些田间管理,产量肯定能比纯野生的高出不少。”

剩下的不用竺年多说。

现在的药材大量依赖于野生。北地气候寒冷,药材生长缓慢,大量依靠“南药”。南地的药材虽然生长较快,但都长在深山老林里,采摘不易;再加上长途运输,价格也不低。

其实南地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了人工种植药材,效果还不错。

里长是个勤勤恳恳的老实人。

相对于占地广阔又有大量漂亮鲜花的花圃,以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元家族长的大宅,里长家就只是一个略大一点的院子,院墙也没有,只有山石垒了一点墙基,剩余的圈了点篱笆。院子里种了菜,刚刚冒出一点嫩芽。

傍晚的屋里已经昏暗,里长和家人搬了凳子在屋檐下坐下,看竺年从背篓里拿了一些药材出来。

元家村这边的里长不怎么有存在感。村里说话最有分量的是给刘家当西席的元先生。他不仅在宗族里的辈分高,还是个读书人。不过他不常在村里,地位最高的人就变成了元菱姑娘。

元菱姑娘一部分代表她的父亲,另一部分是她负责的花圃能够照顾村里一些困难人群的就业,也能教授孩子们一技之长。

再不然,也还有元家的族长。只不过现任的族长年事已高,除了过年时候的祭祀,基本不怎么出门。

里长已经习惯了谦卑,听竺年细细讲解,连连点头,脸上一时心动一时纠结,把那些还带着土的药材小心翼翼地看了又看:“皋少,老奴倒是想种,但是药材怎么种,种了怎么收,怎么炮制,怎么卖,都不知道啊。”

竺年不明白这能是什么问题。

第二天,元菱姑娘就带着几个学徒,加上村中的老农,刘四又叫来了城里的大夫等等一群人,商讨出了种植药材的似乎可行的几个方案,然后分头实施。

“刘家出地,村里出人,药店出钱,这不就搞起来了嘛。”竺年趴在窗口,看村里忙忙碌碌的人们,“刘家赚了名声和钱,村里人赚了钱,药店能收到便宜的药材。若是将来因为原料便宜,普通人生病能更便宜一点,那就是四方获利。”

尉迟兰坐在书桌前拆信,头也不抬:“现在谈获利还早。保不齐你一走,刘家直接收走了药材地,村里人不仅没赚到钱,而且还要多出力去种药材。”

“那就多拉人入伙,分摊风险和权利。”竺年把经营公司的那一套搬过来,不过想想也不好说。

普通村民的权利太弱小,随时可能被强权碾压。想要过好日子,比起自身的努力,更多的是依靠上位者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