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们谁的试卷找不到了?”

姜歇:“老师,我桌子有点乱,一时找不到了。怕耽误时间,跟同桌合一下。”

老师没再说什么,直接点点头。

小球随即发出了电子音【“滴,完成第二关,进入第三关。】

姜歇自嘲一笑。

小球上的数字变为“3”。

随之,周围的场景变幻成小学校门口,地上还有积雪。

姜歇一看自己——个头明显变小了。

他身边站着妈妈,对面是自己的小学同学A和他的家长。大家都穿着羽绒服。

A家长:“我也就是提个醒。学习好有什么用,要先学会做人。”

“同学之间互相借书看是应该的,但有借有还对吧?”

“那是当然,”姜母接下去,“阿歇,你借过同学的书吗?”

姜歇在心里叹了口气,想当年,由于自己始终沉默,结果父母、老师、同学都以为他偷了A的书。到后来,父母给他换了个学校。

姜歇抬起头来:“阿姨,您说得对,但我没有借过。A的那套书,我一年级的时候就看过了,家里现在还有呢!”

A家长:“一年级你认识几个字?小A说他看你拿的!”

姜母欣喜地看了姜歇一眼:“孩子认字比较早。那套书我也有印象。”

“果然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啊!”A家长提高了音量,“我们到班里去吧。小A跟这种人保持点距离啊。”

姜歇皱皱眉,也走进了学校:看来这关耗时会有点长。

姜歇一走进四(3)班的教室,B同学叫了起来:“偷书贼来咯!偷书贼来咯!”

其他人也跟着起哄。

C同学走到姜歇面前,拔了一大撮姜歇帽子上的毛。

就算是现在,姜歇也觉得这群小屁孩好无聊——一点也不想理怎么办?

或许这一关的难度在于无聊、琐碎?

姜歇的装乖或者说别人眼中的“懂事”是从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父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后,才开始的。

那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沉默寡言、与人疏离,在社会乃至他父母眼里看来都是不正常的——用医生是说法就是“自闭症”。

但天晓得,他只是自己喜欢默默地观察、静静地思考、一个人玩而已啊。

反正,从那时起,姜歇就开始学习“正常人”的言行举止,总结出一套“装乖基本法”。

然而,面对这几个“熊孩子”,姜歇依然有些头疼——要是出手,总有种“以大欺小”的感觉。

姜歇看了他们一眼,很快锁定个头略高的D同学——熊孩子里带头的。

姜歇跑了过去,跳了一步,一把拽下D同学帽子上的毛。

D:“姜歇你反了?”

姜歇:“C拔我一根毛,我拔你10根毛!”

D很讶异:“小哑巴会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