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赛季,他的身体倾角稳定范围是在15.8-16.5度——这一次大幅度减到了15度。

“冒险了啊!”孙宇恒总教练端着保温杯,盯着屏幕。

中国跳雪队的休息区,孙总教练等叶飞流和方唐之外的教练组人员,都在看凌放的实时比赛。大家一眼就确认了这个身体倾角不是凌放平时正式比赛会用的。

训练倒是见过,比赛拿出来还是头一回。

居然就是在中国第一次进入冬奥决赛圈的赛场上空。

徐教练慨叹:“咱小凌可真猛!”

“咱老叶也够猛……”孙总教练的副手喃喃接话。

每次飞行,都是实赛教练员和运动员本人当场处理情况,他们要作出最终选择,当然,也承担所有风险。

中国国家队的其他人,只能深吸一口气,忧心忡忡、又满怀期待地继续看下去。

倾角稳住了。

无形无质的空气,依然在以每秒接近20米的时速,通过凌放亮橙色的定制跳雪雪板张开的V字缺口,以比普通男性人体高空坠落时,大了25-28倍的空气张力,稳稳地托住了凌放!

他加大了倾斜,除了空中动态平衡之外,最难的部分其实在于着陆。

他已经很灵活了,但是变换着陆动作,恰好在呼气时。

顶尖跳雪运动员是要在整个助滑的3-4秒,飞行的8-10秒中,连呼吸节奏都算好的。

然后经过成百上千次的飞行去尝试和打磨。直到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把呼吸节奏、身体的动作和风的韵律,完美结合。

但凌放跳顺风风场不如逆风多,这个最佳状态就很薛定谔。

这很考验心态,空中动作变换准备着陆的时刻,运动员是要全力避免做出常人意识里的“深吸一口气”动作的。

空中飞行或许接近深水游泳,人还在天上呢,随便有深呼吸动作,那是要加大沉浮幅度,很容易导致失衡的!

直到动作变换之前,凌放一直保持着稳定到惊人的呼吸频率。如果用秒表计时,可以说他的呼气吸气周期和在平地站立的时候,没有明显区别。

要准备着陆了!

凌放按照身体的直觉,果断沉住了一口气。

他是屏息完成了这个动作,防止身体有任何一瞬间的松弛,引发动作变形。

他选对了。

凌放在高速中顺利完成姿势变化,而且成功维持了向前的高时速。

顺风风向在他的飞行中后段很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直行。

凌放落地,稳住,才匀速吐出一口气。

他落得平稳,继续前滑一段,利落地采取倒V形停止下来,平静地转身看落点距离。

——107.5米!

“漂亮!顺风下,凌放已经超越了刚才自己的第一跳成绩,跳出了平昌这座跳台建成6个多月以来有记录的最远距离!恭喜我们的选手凌放!”央视五套直播,女主持人的声音带着激情响起:

“在跳台滑雪这项运动进入中国的第31个年头,我们看到,18岁的中国小将凌放终于翱翔在奥运赛场上空,他展现出了跳台滑雪——这项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还很新鲜的传统冰雪运动,令人无法移开目光的独特魅力!

可能是因为国际雪联官员现场盯着之类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这一次凌放的姿势分虽然比他平时略低,但也没太离谱。

给分有效的三名裁判,一共给了他53分,算得上是个不好不坏的成绩。

这个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