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是一言难尽。
凌放微微皱眉,干脆地对他说:“见面谈!”
休息日,凌放和韩墨京约在北大壶所在的镇里碰面,两个人随便找家商场二层的餐馆坐下聊天。
“记不记得好久以前,在古镇见面,你讲过X省乡下村镇里,被煤熏得黑黝黝的馕小屋……”
凌放点点头。馕小屋就是打馕店,那时候录节目时,有个孩子好奇X省是不是都吃馕、是不是人们在家里自己做,就跑来问他。
凌放前世这岁数时,要闲得多,跟着姥姥姥爷在省内旅游,见过喀什色满乡的馕店。和面、打馕、叫卖全在一个小房里,取暖做馕都烧煤,屋子墙壁熏得黑黝黝,吓到过小时候的他。只要地段方便,人们基本是去这种馕店买,自做的少了;也有的骑上电动车,到集市买些,回村分销,偶尔有骑马的,但很少啦。
马还是不如“电驴子”抗风抗雪嘛,只是油贵一些。
凌放简单几句描摹出的,是会让大城市里长大、生活相对优越的小朋友们觉得很新鲜的事情呢。
哪怕韩墨京都仔细听了进去。听凌放讲这些,和他自己看纪录片和新闻,还是不同的。
韩墨京回家后原本没有多想,是近期有大学生创业大赛。他一下子就想到,他听着都觉得凌放讲述的X省乡村馕小屋质朴又新奇,那么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有意思,而且推广好了的话,或许能帮助到一部分农民生活。
他查了些资料,想着联系当地,把X省色满乡的馕包装好,推上电商平台,多投入一些宣传特色农产品。就这样,他做了一份策划案,希望得到父亲的一部分人脉支持,并打算用它报名大学生创业比赛,试试水。
韩墨京熬了两个通宵,挺有信心地拿着完全独立做出来的第一份策划案,去找他父亲韩文元。
“不成样子!”韩文元对独子没有对外人那样和颜悦色,韩墨京中学时,有什么意见和想法还能跟父亲直接提提,也会被好好采纳和指导。但是,他发现自己上大学后,会被更直白地批评,对他拿出来的东西的要求提高了不少。
“墨京,这份方案实在是幼稚。你当做生意是纸上谈兵吗,你以为吸引几批游客去,看西洋镜一样探头瞧两眼、再回淘宝店买块馕,这事情就算办成了?”
韩文元严厉地诘问:“第一,你看没看过当地扶贫政策,你说要去喀什试点,那喀什的扶贫政策和本地乡镇规划里面,有什么传统食品产业相关的要点,为什么这份报告里一点都没有体现?”
“第二,昨天的报纸还写了,X省在打造“X省是个好地方”的地方商业集群品牌,文旅、饮食、蔬果、手工业都有,你的抓手是饮食吗?你的特点在哪?你找的宣传推广在放大什么特色,‘小黑屋’作坊,给人家地方农业展现的是不是人家要的形象?”
“第三,具体调查没有,你倒写了它是当地几个民族的传统主食,但销售方呢?到底有多少家庭是单一依靠这个产业?乡镇集市上的日销量如何,村里进货分销的比例有多大?做这个策划,你用的数据居然是7年前的,现在的本地常态需求呢?到底怎么样?”
韩墨京登时被这一连串问题问住了。
见儿子没有立刻答上来,韩文元重重地拧着眉,摇了摇头。
“墨京啊,你是不是现在看得多了,心大了,以为这个项目数额不大,人家偏远地区的影响力也小,只是个学生比赛,仗着你爹有点资本有点人脉,你就能随便糊弄?”韩文元也知道自己话说得重了,但有的毛病不能惯。
韩墨京自然不是这样想的!不过从提交的结果而言……他沉默着挺直脊背,没反驳。
他爹把儿子稚嫩的策划从头批判到脚,还冻结了儿子手里打算试着投入这个项目的个人资金,把韩墨京打发到集团附属的一家农林产品深加工公司做寒假实习,地点在J省。
“就是这样……总之,我就到这边来了。”韩墨京手里攥着杯饮料,但一口没喝,看似平静地给凌放讲述完整个过程。
第38章
“……我爸后来说, 这事儿还是可以做,哪怕不为了盈利,就当企业助农扶贫的慈善项目做也没问题, 但他依然要找职业经理人评判这个项目, 不然属于胡闹。‘胡闹’的我就没有入局资格, 他让我来J省实习,学学‘干实业的基本常识’。”
“昨晚, 我拿到了我爸的副手花了几小时做的方案初稿, 仔细看了下……我确实,还差得远。”韩墨京说完, 垂眼看着桌子上的纹路出神。
韩墨京曾经和凌放说过的, 他自己其实,不太喜欢家里目前重点的投资和文娱行业,自己觉得:要做就做实业。
这回却让父亲失望了——姜还是老的辣, 他爹这些年看似没怎么接触房地产以外的行业, 教育起儿子来, 却还是降维打击。
实话讲, 韩墨京是有些受挫的。
他父亲韩文元是带领韩家走向海外又归来的商界传奇,从小给了他很大的压力。随着成年, 韩墨京私下跟凌放说过, 觉得父亲的要求越来越高, 他的压力越来越大。
他一向是温和沉稳的性格, 加上背景, 在他们那个圈子的同龄人眼中,已经是不太能随意接触的领头精英人物了。
韩墨京可能只在凌放面前, 才流露出来这样不大成熟的情绪。
凌放默默听完, 安慰他:“在我看来, 你真的已经很棒了。”老韩才刚上大学呢,可是他说的那些行业分析啊、项目策划的优缺点啊,在凌放听来,真的都很厉害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