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窈见到二姐倚窗边发愁,得知王夫人要为她寻亲事,很是不解:“二姐,你喜欢谁便嫁谁呀,何必如此发愁?”
二姐笑她不懂:“天下事哪有这么简单的?我该高兴的是,幸亏我没心上人。”
小姑娘更不解了:“没有心上人,为何还要高兴?”
二姐笑了笑,看向窗外暮春时节落花飘零,“大多好物不坚牢啊,阿窈,世上大多相爱之人,终难成眷属。”
“爱而无果,到底只是徒增烦忧。不曾心动,便无所谓得到,也无所谓失去了。”
阿窈似懂非懂:“害怕失去,便不去爱了吗?”她又隐隐想起自己不可言说的感情,不由轻叹:“可我们如何能控制自己不动心呢?”
二姐见她这副大人模样便好笑:“听咱们阿窈这话,难不成看上哪家的公子了?快,说给二姐听听。”
逗得小姑娘憋红了脸:“没、没有的事!怎么可能!”
二姐笑闹过,也没怀疑她的话,完全不知自己妹妹的小心思。
阿窈红着脸,暗自思量,道士可以娶妻么?
应该……还俗就可以了吧?
二姐在王夫人的安排下,嫁给了淮扬本地一家富商为妻。按二姐的话,既然都不喜欢,不如嫁个最富的,到时她还可以为姊妹们撑腰。
阿窈隐隐不喜欢这种感觉,她不希望二姐为了她们而活。她试图劝说,二姐却说,她长大便懂了。
而耿直的三姐,明明喜欢上了私塾先生的儿子,结果还是在王夫人安排下,答应远嫁另一富商之家。阿窈甚至为她规划好了私奔一计,结果三姐却笑她想得太简单,太天真。
世上哪是想做什么,便能做什么的?
三姐认为只有嫁得好人家,才有能力守护她们,守护小六健康快乐地长大。三姐说得隐晦,阿窈却隐隐明白了,到底还是她连累了几位姐姐。
她每日不可断的药,日常请脉看病的大夫,都要银子,而继母王氏却一直暗暗克扣着她们的月例。就算有那些月例,也远远不够她一月的开销。
她们需要银子,却没有银子,唯一能依附的除了父亲,便是丈夫。四姐、五姐也这样接二连三嫁人,成为爹娘笼络富商巨贾、合开商贸的筹码。
阿窈不想任由这样的命运支配她的人生。
人生的确不是想做什么,便能做什么。但世上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有时能做成一件,便是幸运。
那年她十七,在大堂听到父亲与几个掌柜讨论冀北灾荒,官府欲征粮一事。
阿窈见缝插针,建议道:“若等官府征粮,则为时已晚。不若主动调查清冀北粮食涨价,再收价低地区之粮,转以相对低价卖与官府。如此,既可相助灾民,又可赚取银两,还可赢得官府赞誉,树立名声。可谓一举三得。”
衣老爷很是讶异,虽然法子朴实,但自己一直忽视的小女儿竟能如此大胆机敏。其他几位掌柜也纷纷拍马屁,老爷教养了个好女儿。
衣老爷笑捋着胡须,又问了她一些意见,阿窈皆马上答来,建议甚为中肯。
恰逢衣家临码头的客栈经营冷落,衣老爷便试着让小女儿去代为管理。
阿窈注意到,码头人流混杂,主要的饭客应该是码头干苦力的汉子们。但衣家客栈却秉承偏见,不愿自降身份。
阿窈隔开了客栈布局,既没打算放弃原有客人,也想吸引更多人来光顾。有些苦力忙碌,没功夫来客栈用饭,也不在乎在哪吃饭。在他们眼里,在哪儿吃都是吃。阿窈便让人在饭点时,送饭菜去码头。有需求的,甚至可以提前点菜。
一时间,码头的衣家客栈生意兴隆,一改往日门庭冷落。衣老爷喜出望外,又将城内几家客栈都交予阿窈打理。
阿窈均据位置和受众施策,将客栈打理得井井有条。
衣家善经商理财的小女儿的名声,渐渐传遍城中。
继母自然气得牙痒痒,可心想到底是个女儿家,总归要嫁人。将家产打理好了,也是为她儿子卿云铺路,便放任衣老爷将更多的生意放入她手上打理。
阿窈从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女子,走出了府门,走到了人前。每次她出远门,去外地打理生意,姑姑都要唠叨着她注意身体。
六小姐在家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自然也没人敢克扣她的月例,衣老爷更是按工钱发给她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