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迹常被宋诀陵压着颈,只得依着把头往前低,那姿势很累人,可他肚量也是真大,还挂着笑,稍稍屈膝道:
“还能为什么?可不是因着穷?阿陵,鼎西穷!穷呐€€€€”李迹常长笑一声,诉苦的话从他口中说出来,变作玩笑散在秋风里,“甭提什么金钉朱户,玉砌瑶阶,我们一家子吃风喝沙,那是就差效仿先主东门卖瓜。”
宋诀陵不撒手:“你来缱都换我回去吃风喝沙!”
“好生无情!我都这般拉下脸来揭伤疤了,你怎么还这样?”李迹常笑着晃了晃脑袋,“阿陵,放人罢!我脸皮再厚也不想搏个低头奴的美名。我爹比你爹凶得多,我都这么大了,他可还要拿长鞭抽我。”
“抽得好啊!”
对于这般无理争端,徐云承是半分不理,只细细端详那群江湖人一阵,伸指点在自个儿腕骨上,同季€€秩说道:
“若小侯爷还想再做区分……不妨瞧瞧这些个前辈的手罢!”
季€€秩把眸光从那闹着的宋李二人身上移开,抬眸去瞧那些江湖人的手。
有些人手上满是拉弓握剑的厚茧,有些人则是十指净如白玉,文人雅士与侠者武人竟咄嗟可分。
他得了利,谢过徐云承,又转着眸子好似在寻什么人。那视线飘着,最后落在了那最富于春秋的仨人身上。
其中一人左手持一八卦镜,右手握着把扇,一来二去便遮去了自己手中纹路,看样子像个道士,说不上文,却也道不出一声武。那人眉清目秀,眸子清亮如林间泉,光是立在那儿就叫人尝着了拂面夏风似的爽然。
那道士把折扇在指尖敲了半晌,这会儿才将那扇唰啦一展。乌衣子弟们还以为那扇面是何等的高雅,哪知入眸的却是令人咋舌的墨书四字“风水正好”。
众位公子哥儿目瞪口呆,嘴上虽是不说,心里却也都盘算上了€€€€他们是为了当大官儿才上的山,可不是为了沿街算命,招摇撞骗!来日拜入哪门都好,可千万不能和这臭道士沾着边儿!
那道士说话,没人想听,直到那人慢悠悠地报出名姓,讲堂才又变得闹哄哄起来。
江临言。
北疆那誓死不入官籍的名剑客。
当年他最风光的时候,不知有多少官爷拉下老脸求他将膝下风雏麟子收入师门,哪知被他一一回绝。他在北边逍遥似散仙,久了也就再没人知晓他踪迹。
也是,他提着那么一身行当,走到哪儿都像个装神弄鬼的牛鼻子老道,能把他同那江剑客牵扯在一块儿才奇怪。
宋诀陵见着江临言,凤眼微拢,眼里的讶异在那人转眸过来时速速散了个干净。
季€€秩乜斜了眼瞧他,捕着了其面上浅淡惊诧,笑道:“怎么?这江剑客不合二爷心吗?”
宋诀陵将眼睫垂了,淡道:“说不上。初闻其轶事,我还想其为一魁梧大汉,没想到竟是一八尺白面男儿,瞧着还颇迂。”
李迹常笑笑,搭上了话:“若这些个前辈皆与俗人无异,何必唤作奇士呢?”
“是这个理。”宋诀陵眯缝着眼,他转了话锋笑道,“这江剑客身旁那人……瞧上去不比阿承还要冷上许多么。”
“那是。”燕绥淮看也不带看,接道,“阿承不过面上冷了些,性子可是暖的。”
这燕绥淮说罢才溯其目光瞧去。
一人剑眉凛冽,立在原地一言不发。那人的长睫向下垂着,将眸水掩住半分。众人喧闹,他瞧兵书,偶尔抬头瞧人,也把他们当摆设似的潦草一瞥,好似那寡淡眸子里容不进半粒沙。
“名姓。”江临言把扇收了,拿来敲他,又攥住那人的手腕,抽走了他手上兵书,还顺势拉来他的袖抹了抹颈间登山汗。
“温、。”
那冷面郎君声量不大,却惊得满堂无声。
山间浅秋风这会儿突然像是从北边携来了重寒,诸位子弟只觉一股凉气从脚跟往背上猛攀。
“可是那位剿匪高人么?”季€€秩瞳子隐隐晃动。
“高人?”燕绥淮冷笑道,“还不如说是侩子手。”
俩人说得都没错。
温是高人,也确是侩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