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走狗自烹 掷生 3217 字 4个月前

学生座位布置得很简单,博古架上一灯盏,一小鼎,简易文房四宝,清清利利整着,其余便是人头高的奏书,分日期种类排好,习惯与谢霖一模一样,于是十分方便谢霖查阅。

只是越看,心中疑窦越深。

自三月起,便有一奏折反复呈上,发自一从五品言官,讲的内容也不甚重要,只是每隔两三日,便有一封,积累到今天已有七八封之多,内容几乎一致:

“臣于市井见谴世之言,语辞激烈,不臣之心昭昭。”

七八封都讲了这位言官发现这本逆反之书的事情,只是从一开始“见言”到后面书籍内容报告,调查著书人,追查藏书人,每封皆有进展。

若仅仅如此,谢霖倒还无所谓,毕竟天下悠悠之口,偶尔会有一两个愤青也是正常,只是事件调查愈加深入,直到最后一封,说明了著书人:“罪臣陈定和。”

谢霖心口一颤,仿佛探及某些被人故意隐藏的真相€€€€这著书人与他,可算是旧相识。

【作者有话说】

纪渊:院子一人一半,老婆卧室我的。

游筠:嘻嘻,好玩~

第48章 陈定和

陈定和,原是翰林院大学士,在谢霖还在弘文馆做讲师的时候,便以儒风正直闻名,为人刚正不阿,一身清明。某次机缘巧合之下,翰林大学士往弘文馆观讲,结识谢霖,彼时纪含刚刚离开,谢霖又饱受舆论侵扰,反倒是这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仅凭一面便选择相信谢霖,有人去旁敲侧击地问过这位大学士,为什么要在风口浪尖和谢霖走这么近,难道真的一面便能看透一个人?陈定和摇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谢霖其他的品行,只晓得一点:

“知耻而已。”

他相信谢霖明廉耻,于是在那段最苦的日子里一直支持谢霖,即使谢霖真的违背师生道义嫁入王府,他也没有多问,而是选择完全的相信和尊重。

那是谢霖最痛苦的时光,原本傲骨被众生及爱人磋磨,过往一切撕裂重组,只有陈定和一直沉默又坚定地始终如一。

这样的信任,他往后再也没有过。

舆论爆发后谢霖辞离弘文馆,被陈定和接入翰林院,两人以友人相处,其实从师徒之实,如今自己一身本领,大半都是出自陈老先生。

只是刚极易折,强极则辱,崇明帝二十五年,陈定和任主考官,放榜春闱,选进士四十七人,皆来自南方。榜面一出,北方举人哗然,联名上书,大量北人聚集京城,一时之间社会动荡,情景危急。崇明帝大怒,重审主考官。谢霖也相信陈定和,既然身正不怕影子斜,不如直接将全部试卷重新封订,二次批阅。陈定和听了他的建议,上书自白,为己陈情,解释缘由,提议重约。

自白主要三点:一,北方举人告他偏私南人,可他身出江北,无心偏私。

二,试卷评定结果由三位考官共同审定,非他一人之力可以左右。

三,榜面若故意全定南人,自然会引起如今局面,他怎么会想不到。

条条有理,陈老心念众生,还解释了北方举人落榜的理由,一是一直以来北方民生便不足南方,往年南北进士比例也不公平,二是北方连年大旱,几乎颗粒无收,自然会有所影响。

篇末提了重阅试卷,一书言辞恳切,有理有据。

可据人来报,当时皇帝脸色越看越差,只是隐而不发,但也同意了重阅的法子。

很快到了重审试卷的时候,陈定和相信自己的判卷结果,试卷密封,公平批阅,结果就算有所偏差,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那天他还在与谢霖一同吃酒,当时谢霖本来也在批卷之列,只是不知为何又被除名。

年近花甲的老人相信自己的才学,更相信世人认他正直,压根没有把这次重阅试卷放在心上。

只可惜最终结果却截然相反€€€€北方学子入闱二十三人,南方学子入闱二十四人,人数几乎等同,甚至状元还出自北方。

重新放榜,已是立夏,称为夏榜。

春夏榜案,一时之间,所有的罪名都压到了以陈定和为首的考官身上,后面的事情发展的又快又简单,不论老人家如何辩驳,朝廷很快便定了罪,春闱重新放榜,虽有一些“重新落榜”的南方学子不满,但无所谓,只是几人,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皇上要求处死陈定和,余下两人发配,谢霖疏通关系深入牢中与他见面,向来洁净端庄的老人家穿着一身脏污的囚服,满头白发,一夜之间从清正文臣变为垂暮老人。

谢霖还未开口,陈定和便问他是否认识那天去重新阅卷的考官?他们评判标准是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年轻的学生跪在老人面前,难辨一言€€€€他有去打听,四处询问,只是从前那些与他交好的人都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