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好友 饭山太瘦生 3453 字 4个月前

乾佑末年,洛阳失陷,白马寺几次遭遇大火。僧人带出了佛像心口处的经卷和金棺银椁佛顶骨舍利,不久后,经卷与佛顶骨舍利分散,佛顶骨舍利丢失。

或许,这就是天意……冥冥之中,神佛旁观人间,成千上万人丧身血海之中、神佛自身的尸骸留下的舍利也不知去向,然而,一部小小的佛经,承载着神佛的意旨,完好无损地出现在了荀靖之手里。

一部小小的佛经,被译出、被禁绝、被重新传抄,其上负载着权力的缩影、世事的变迁。它的重量比想象中更重。

荀靖之收回了手,他对自己的姨母说:“姨母,我将刺客的头交给您、将常素的信交给您,皆是在将自己的根底交给您。”

根底。荀靖之知道自己的姨母的一处根底€€€€他知道昙姐回到了建业,她不只带回了长公主的外孙女,更为长公主带来了传国玉玺。裴昙比荀靖之先到达了建业,赵弥在见泽晋时见到了她。

赵弥在见到荀靖之后,不假书信,亲自将事情告诉了荀靖之,他始终是荀靖之的耳目。裴昙托赵弥给荀靖之带了信,她为建业带来了一枚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那是象征着皇位的传国玉玺€€€€许朝唯一一枚继承自前朝的玉玺。

陛下亲自将传国玉玺交给了裴昙,让裴昙将它转交给长公主,并替自己告诉长公主:“吾妹宝之”。裴昙不辱使命,做到了自己应下的事。

传国玉玺已在长公主手中,裴昙知道荀靖之南回,立刻让赵弥提醒荀靖之:凡事三思,千万不要鲁莽行事,害了他自己。

连皇后都不知道,长公主拿到了传国玉玺。

根底。荀靖之不知道自己的姨母还有多少他不知道的根底。

荀靖之说完了话。即使有人会帮助他,他也不愿意成为皇储€€€€他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准备。

静。室内静得吓人。墙上的墨龙依旧看着室内的人,那巨大的龙首似乎下一刻就要冲出壁画、冲进室内,吞噬对坐的两个人。荀靖之和他的姨母,以及一颗满是死亡气息的头颅,被隐约显露出的龙身环绕,共处一室之中。

荀靖之是做了或许会死的准备来建业的。

在过分的寂静中,荀靖之跪在席上,将头贴在席上行了一礼。他浑身的寒毛都为他接下来要说的话竖了起来,他听见自己终于说出了这番话,他对许朝唯一一位长公主说:

“殿下,我毫无保留地来见您。我会是一把好刀,我做不了握刀的人,但我知道您有这样的能力,也做好了这样的准备€€€€北地曾有预言:女主兴天下,我是来请您成为天下未来的主人的。”

女主兴天下。

荀靖之来建业前,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不在意他的姨母到底做过些什么,即使她做过什么,如今局势已经如此,往事已不能追究。局势早已在暗中写定,他是来请他的姨母、许朝的长公主,成为天下未来的主人的。

唯有他的姨母,是最合适的人。她有能力将权力紧紧握在手中,她有能力控制住南北扬州。

她不愿意将北扬州的兵马借给荀靖之、她可以不要自己的亲儿子、她隐瞒了自己的手里有国玺€€€€荀靖之知道,在他说出一些话前,其实他的姨母早已做过那样的准备了。

他如何能不恨她,她已经做过了准备、她防备他。但他又如何能够真正的恨她€€€€

她是最合适的人。

作者有话说:

*《薄伽梵歌》

.

.

.

€€€€€€€€

谶言一“二子存一”:

谶言vs谶言,魔法打败魔法。荀靖之选择拿北地的早期谶言来交换自己的命谶。

荀靖之杀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死在他手上的是永隆,荀靖之一直害怕这是自己杀亲兄长(或者被杀)命运的预演,因此,永隆之死是他的一个心病。二子存一,确实是真的,确实只活下来了一个。

天命并非人意可以直接窥测,靖之和彰之的命运预言的实现,并非如荀靖之或荀彰之所想,会是非常直接地爆发冲突,而是以一把谁都没在太意的弓的形式出现了。

“命运”这个词,可能更适合出现在古希腊悲剧里,是一种无可抗拒、无可更改的力量。抛开古希腊,按道家所讲,命已定,运可改,其实人在自己的命运前面,是有主动性的,人可以主动追求或规避一些东西。彰之或许是他和弟弟的命运预言里,没有帝王格的那一个,所以他没能成为帝王;彰之虽然没能成为帝王,但是他的命运带有很强的个人选择色彩,他和自己的亲弟弟之间的感情,没有步入人性的残酷面、没有走向一场暴力悲剧,始终含有温情。

“二子存一”这个预言很恶毒,但彰之没做过找人杀了亲弟弟的事情(同时内心甩锅“是命让我这样做的”)。选择皆是“我为之”,而非“天为之”,主语是“我”。从这一层面而言,彰之的一生,是他自己所选择的一生,而非被“命”提着线左右的一生,他始终保有自己作为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