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南方元钧之乱的荀元钧是潞王的亲哥哥,尼夫人曾是潞王之嫂、荀元钧正妻管王妃的陪嫁婢女。潞王在十六岁时初次见到尼夫人,自此不能忘怀,对着亲哥软磨硬泡,终于在两年后得偿所愿,将尼夫人纳为了妾室。婚后,两人恩爱甚笃,育有二子一女。
潞王加冠后,管王妃为了巩固自己家的势力,要丈夫荀元钧劝弟弟潞王娶了自己的妹妹。几年后,潞王娶了嫂子的妹妹。管王妃出自乐陵管家,潞王的王妃小管王妃也出自乐陵管家,一时之间,乐陵管家的尊贵直逼河阳头等旧贵乐陵权氏。
潞王虽然娶了正妻,可是只宠爱侧室尼夫人,府中只有尼夫人诞下了子嗣。小管王妃厌恶潞王,而管王妃在得知妹妹受到潞王冷遇后,拿出了昔日主人的威严,在几年中,屡次叫尼夫人到自己身边服侍自己,对尼夫人非打即骂,后来又要求尼夫人将所有的子女交给自己的妹妹抚养。
潞王对亲嫂的行为颇有微词,越来越抵触管家人,在听管王妃要求尼夫人不能见子女后,打算休掉正妻小管王妃,直接将尼夫人扶为正妻€€€€
管王妃听说后,气得要杖毙尼夫人。
潞王这次不再想体谅自己的亲哥哥了,天一亮就去找自己的另一个哥哥€€€€先帝庄宗€€€€给自己做主,他向庄宗哭诉亲哥亲嫂欺负自己。
乐陵管家立有军功,庄宗夹在国事和家事之间,进退两难,那时明德皇后还在世,出面调停,让尼夫人暂时遁入空门,既保住了乐陵管家的面子,也救下了尼夫人的性命。
尼夫人遁入空门,在修梵寺剃发之时,潞王不能入寺,在寺外哭成了泪人。尼夫人在寺内剃发,潞王在寺外一刀割断了自己的头发,发誓有朝一日一定会接回尼夫人。
潞王发了一个空誓。
尼夫人入道四年后,隆正八年,小管王妃去世,潞王为小管王妃发丧后,希望迎接尼夫人还俗,然而国势有变€€€€西北的图伦人意图东进,陇州爆发了沙赫尔之乱,大将军太叔谦殉国。潞王那时正值壮年,在太叔谦之后带兵出征,不久之后,潞王战死在了陇西。
潞王离世,尼夫人此后久居佛寺。
乾佑九年,许朝国势再次生变,图伦人再次东进,入侵许朝关西一带。
图伦诸部的风俗与中原的风俗不同,诸部联合推举大汗,而大汗在立汗仪式上要被诸部首领用丝巾绞脖,在混乱窒息中倾听天命,开口预言自己的在位年限。诸部在年限中都要听从大汗的命令,年限过后,可以重新选出大汗。*
新汗和荀元央联合向东南方进攻。新汗鼓动了荀元央叛变的欲望,因为荀元央的叛变,新汗才获得了诸部的推崇,成为了新汗。攻打许朝前,新汗举行即位仪式,被丝巾绞颈,不幸说出了“三”这个数字,三年可太短了。
图伦人冲入关西后,关西军民反抗剧烈,“三”这个命运悬在新汗的头上,新汗狡诈地说许朝真正被攻下时,才是他的“三”正式开始之时,只下令屠杀了一部分许朝宗室,以安抚关西军民的激烈反抗为由,不肯从名义上彻底吞并关西,而是接连立太子崇恺的几个儿子做傀儡皇帝。
明夷二年,太子崇恺留在北方的儿子被废的被废、去世的去世,外族将目光转向了潞王的儿子荀光潜。
潞王就是死在了图伦人手中,光潜与外族有不共戴天之仇,在得知消息后,跪求老臣带自己的一子一女离开长安€€€€如果不能离开,就请杀死他们。
光潜深信他身在南方的叔伯兄弟总有一天会带着大军收复北方,给身在佛寺中的母亲留下了绝笔信,自言“克复之日在望,天无二日,国不可有二君”,在向母亲表达了不能爱惜身体、奉养母亲的歉意后,和妻子毅然自刎,义不受辱。
光潜夫妇自刎后,留在北方的许朝旧部大受刺激,不断起义。外族在侵吞关西后,担心关东的尸疫传入关西,不敢出关,于是转而继续进攻西方,在明夷二年已打到了西域的萨秣建。外族的军队主力没有留在许朝境内,为了示威,留在许朝的外族军队选择屠城镇压起义€€€€血仇激起多的血仇,起义愈演愈烈。
儿子儿媳去世,留下了九岁的孙子和八岁的孙女,尼夫人被迫还俗,带着两个孩子在许朝旧臣的保护下一路出逃,逃到庆州时,得到先前向外族投降的将军韩先勤的支援。
韩先勤带六万大军反叛外族,关西诸方响应,军队很快聚集到十一万人之众。外族派兵开战,三场血战后,韩先勤战败,本想向西北出逃,而尼夫人建议出关向东方搏一条生路€€€€韩先勤在反复考虑后,护送尼夫人等人从庆州逃到了关东的并州。外族忌惮关东的尸疫,未曾继续向东追击。
到达并州后,韩先勤只剩下了三万将士,尼夫人曾是出家人,行事慈悲,以解民倒悬之心为韩先勤谋划:并州是许朝的并州,然而混乱已久,百姓有倒悬之苦,因此,不如先在并州占据一城,休养生息,然后以清除尸疫、还政于许为名,行护生爱民之事€€€€并州百姓定当响应,此后便可以一一收复并州诸郡,再以并州为基础,收复他州。
尼夫人提出了想法,诸位随尼夫人一同出逃的老臣给出了为政举措,韩先勤采纳了众人的建议,随后尊尼夫人的孙子、光潜的儿子荀克俊为代王,自封为将军,开始经营并州。
代王克俊年少,一切事务由尼夫人代为处理。
贞和三年八月初,第五岐到达了平城,被奉为上宾,他等待着代王克俊或尼夫人召见自己。韩先勤带兵出征,没在城中。
雨渐渐停了下来。天色微亮,回荡在宫中的木鱼声消失了。
旧宫宫殿的房檐伸出去很远,于是屋中总是显得黑暗,有时白天也需要点灯。灯影在宫殿中摇晃,第五岐望着宫殿外的景色……他不熟悉平城宫城中的一切。
他并非不熟悉平城,他曾到过平城。他是鹤仪人,鹤仪郡离平城郡不算太远,十二岁时,他曾和母亲一起北上,从鹤仪乘车走到了平城附近。他记得平城西边是武州山,鲜卑代朝在山下开凿了佛窟,代朝举国礼佛,母亲说石窟中刻有六万座佛像。
他和母亲在一个冬月北上,那时天上下了大雪,风声呼啸,雪厚得几乎要将树枝压断,车辕也在雪里发出响声。
母亲说武州山下有通乐寺,是一座佛窟寺,佛寺里依山建着四层楼阁,拜佛的人可以登楼观看石窟里的造像。
那时天太冷了,他觉得石头一定很凉,所以不想去石窟里拜佛。佛经中有“磐石劫”,他以为石头乃是最坚固之物,不会轻易变化。
磐石劫曰:每隔一百年,天女就会自天界降临到大地上,用细软的天衣衣袂轻抚一块巨石,然后再返回天界。巨石从完好无损到被天衣完全拂去所用的时间,便是一劫。
一百年……一劫太久,而一百年也太久。在天女再来之前,他一定还会有时间去看六万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