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临惶恐地放下手,吞了一口唾沫,怯懦说道:“是。”
但百姓以为太子殿下亲人,格外仰慕,许多人追随者迎亲队伍好远,直到寇宅门口才停。
亲迎按礼行,又到李晔临为难的时候了。
左庶子请皇太子出,李晔临跟着引的人走,心里默背着要说的那几个字。他有些忘,回头看了赵敛一眼,欲问。赵敛小声说:“某奉制亲迎,敢不恭承。”
李晔临记下了,说的时候还是撇了嘴,将‘恭承’说成‘承恭’。但好歹是糊弄过去了,后也不必他说话了。
早晨经历一遭,这回又经历一遭,他早就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他还想着去看太子妃,接亲的时候不方便看,同牢时却可以。想到这儿,他就有力气了,笑都欢喜。
太子妃闺名寇从英,但李晔临还不知她的名字,只在心里唤她寇三娘。同牢的时候他看见三娘了,长得确实好看,身高而匀称,眉眼英气,比宫里那些宫女漂亮。
李晔临移不开眼,合卺时,连匏瓜都拿不稳,总在想一些龌龊心思。但寇从英是很有胆量的,她虽不说话,眼里却流露出不快,把李晔临一吓,再也不敢发呆了。
漂亮有个屁用,得听话才行呢!李晔临想。他还是觉得宫里那些人听话。
*
亲迎后,臣下也差不多该散了。
赵敛和纪鸿舟骑马回家,说起今日太子纳妃,都有话要说。
纪鸿舟先说:“官家这日子选的不好,明知冬天身子不豫,何必要把婚期定在今天?你瞧,反而让皇后出了风头。”
“圣躬万福,皇后是等这一句。”
赵敛温柔抚摸照夜的鬃毛。现在照夜年纪大了,走不快了,是时候要养老了。他想明年就让照夜致仕,安享晚年。正开小差呢,纪鸿舟又说:“你说,皇后是想和先太后学,还是想和吕后学?”
“或许她是想和武后学。”赵敛想到太子妃,说,“皇后给太子殿下选的太子妃也非常厉害,将门世家出身,不会柔弱的。”
“怎么,难不成还想让太子妃治一治太子?”
赵敛无话,继续揉照夜。他想起秦书枫和他说的“太子殿下不贤”一话,今日见,已经有些了解。或许“不贤”已经是赞赏太子了,连“臣谨奉制”和“奉制亲迎,敢不恭承”十二个字都背不上来,能叫不贤吗?那叫痴钝。
“你说,大周就注定逃脱不了女主称制的命吗?”纪鸿舟揶揄,“太宗时的德宪太后,本朝的德圣太后,都是垂帘听政的太后。”
“管他是什么太后呢,别诛我,我就谢天谢地了。”赵敛说。
“可是按官家的心,皇后做不了武后。除非……”
“除非什么?”
纪鸿舟笑笑,指了一把天,说:“走,喝酒去。”
【作者有话说】
[1]、[2]、[3]、[4]:皆出自《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十三》。
皇太子纳妃有参考古制,但很多是作者想象虚构,宋制应当不如此~
第211章 六五 屋漏在上(二)
为了皇太子纳妃时皇后代陛下行醮戒礼之事,朝廷一直吵到腊月底都没停。
辛明彰起初还解释,说是官家实在不能起床,又不想皇太子的婚事有遗憾,便主张让她代行。显然,这些话是完全不能让文官们满意的。
本来这些官员们是要把弹劾皇后的札子递给官家看的,可李€€寅近日身子不好,别说札子,连床都起不来,那些如雪花一般的札子就全部上到辛明彰那里去了。
辛明彰非常恼火,却又不能直面同这些谏官说什么,只好忍气吞声,装作不知。她退让了,朝中大臣就以为弹劾有用,更加肆无忌惮。
腊月二十八,是今年最后一次上朝。早朝时大臣们还在吵,又一次当面指责皇后逾矩,还要求撤帘归政。
辛明彰问:“陛下都不能起身,撤帘后军国大事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