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林以默夹了一个馄饨,咬了一口,清鲜而不寡淡,不同于阿娘做的。阿娘平时做的都是重辣重油的,特别下饭。
“好吃吗?”
林以默又塞了一口馄饨,嘴巴鼓鼓的,猛的点头:“唔唔唔!”
特别好吃。
王商栋开心了:“下次再带你来,吃别的吃食。”
往常他是吃完馄饨再去买别的吃食,这些也就吃个半饱。这回带着小夫郎,总不能他去买吃食,让小夫郎单看着他吃。
所以王商栋从隔壁摊子买了几块大饼,就着馄饨汤,一起吃完了。
临走之前,王商栋还把背篓里没有卖完的鸭蛋都送给马叔马婶了。
“不用钱,家里养的鸭下蛋,不费钱。”
马婶执意不要。
王商栋就说:“婶你这不是瞧不起我吗,就这点鸭蛋,你都不要。”
马婶顿时无言,好小子,合着拿她之前说过的话来堵她自己。
最后,鸭蛋还是送了出去。
反正他弟也吃不了这么多鸭蛋。
——
安平镇只有一个书院,安城书院,教学资源相较于其他镇,还算得上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前些年,安城书院的院长聘请了徐举人来书院里当夫子。
一时风头正盛,把周围的书院都比了下去。
彼时,王商瑾受了李夫子的推荐,带着推荐信来到安城书院。
推荐信堪堪敲了安城书院的进门砖,但是徐举人一看是多年好友的推荐信,便破格提了王商瑾到甲班。
安城书院有四个班级,分别为甲乙丙丁班,其中甲班收录的入学考最优秀的前二十人,倘若在童生成绩为前六名的,便能不用参加入学考,直接进入甲班学习。
丁班最次,多半是天资不高,勉强靠着死记硬背考进来的。
王商瑾有推荐信,不用参加入学考看成绩如何。那时王商瑾也才十二岁,连县试都未曾参加。
不过徐举人还是出了一套试题,不管做得如何,他也得看在好友的面上收下,他只是想看看这位学生学识如何、天资又如何。
总该有一点过人的地方,不然为何好友会专门写上一封推荐信与他。相识多年,徐举人是了解好友的性子,断不会因为亲姻关系来麻烦他。
王商瑾掀袍在案几前坐下,翻看了一眼卷子,知晓了大致内容,心中有了答案。
卷子前尽一半都是考诗词句,府试也是如此,只要记得住,不错字,便能考取童生。难得是选的诗、赋、经文,不止出自四书五经,杂的名学也考,大家的著作也会选录一些。
出题实在没有规律,完全是在看考生是否有读更多的经书左传,考的学识多,阅历多。但大多数考生能读完四书五经已属实不易,能够熟背的少之又少,更何谈论杂书、大家集学。
王商瑾少时爱读书,王阿娘便给他买了一些书籍,又托兄长在府县买了一些书。
jìиzΗǐ二cんùǎйg
不认识的字,王阿娘便教他认。
本来王阿娘也打算教大儿子认字,可没学多少,就跟她哭着喊着头痛不想学,那嗓门吼得她脑瓜子嗡嗡响。
再后来,王阿娘发现了小儿子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家里的书全叫他读了净透。
王阿娘会认字,读的诗经也不少,但多的是看话本,策略那些是一窍不通。对于小儿提出的问题,她是常常回答不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