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预言

祸国·归程 十四阙 7549 字 3个月前

芦湾司天台的观星塔的最高层,站着一个身穿紫衣的少年。

少年负手立在塔上,塔极高,足有九九八十一层,能将整个芦湾城尽收眼底。夜月下的芦湾形如一条盘踞吐芯蓄势待发的大蛇,其中两个腥红的眼睛,便是程国的皇宫所在。

他就那么静静地站着看,晚风吹着他的袖子和下摆,仿佛就要乘风而去。

一旁驻守的侍卫,和塔下等候的仆婢加起来有近百人,怕惊扰少年,全部跪在地上,低着头,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少年看了大概一盏茶的功夫。

那些人便跪了一盏茶。

最终少年将负在身后的手伸出来,遥指着蛇身的某个方位道:“月侵太微,南出端门,燕雀惊飞,蜂群迁闹,左右掖门,将有地动。”

众人大惊——要地震?!

少年转身走到一张四四方方的矮几前,矮几虽矮,但十分大,长宽都是九尺九寸九分,上面赫然是一盘舆图。

如果谢长晏在这里,就会觉得跟公输蛙送给她的那张玉京舆图很像,只不过,更大,也更为精致。

而舆图所显示的,是整个程国。

而上面的五个地方,被各加了一个水晶罩。五个罩子联起来,像一个星星的形状。此刻,其中一个罩子里的屋舍模型已经烧毁了。

如果颐非在这里,就会看出烧毁的那一处,正是潋滟城的三濮坊。

少年的手依次从五个罩子上划过,就像划了一个星星一般,面色平静,看不出有什么情绪,最终起身道:“走吧。”

侍从们齐刷刷起身,毕恭毕敬道:“是,国师!”

这个少年,正是程国新立的国师,姓袁名宿字见见,今年不过十七岁,擅风鉴,精五行。更有传闻说他因面目姣好,是女王颐殊的新宠,女王对他言听计从,耗费巨资为他搭建观星塔不说,还在全国五处地方搭了五个罩子,名为聚星阵,用来给女王添福。

能不能添福大家不知道,但劳民伤财,搞得天怒人怨却是真的。

而且,几日前潋滟城那个罩子真的着火了,整个三濮坊全都烧成了废墟,幸好没有波及其他地方。女王震怒,命潋滟城城主彻查此事,并命袁宿尽快修复聚星阵。

袁宿走下观星塔,便有一顶白色的软舆等着,抬舆的是四个脸蒙纱巾的妙龄女郎。对此也很多人曾表示过奇怪:女王那般善妒,怎会允许她的新欢身边有其他女子?

袁宿目不斜视地上了软舆,一个女郎问:“国师,去皇宫么?”声音如出谷黄鹂,动听之极。

“不去了。”袁宿揉了揉眉心,淡淡道,“你们把观星的结果禀报陛下吧。”

女郎们对视着,显得有些为难:“我们恐怕说不清楚。”

“那便明日再说。”袁宿说罢便闭上了眼睛。

女郎们只好抬着他回府。

“月侵太微,南出端门,燕雀惊飞,蜂群迁闹,左右掖门,将有地动。”半个时辰后,颐殊在寝宫中将这句话重复了一遍,拧眉不语。

蒙着面纱的白衣女郎道:“启禀陛下,左右掖门要地震,得趁早做准备才是。”正是声音格外好听的那一个。

颐殊似笑非笑地瞟了她一眼:“谁说这是要地震的意思?”

女郎一怔。

颐殊本已入睡,此刻掀开床帐,身上穿着一件光滑如水的宽大丝袍,光着两只脚,下榻踏在柔软的白虎地毯上。白虎稀罕,富贵人家不过用它拿来做衣,而她倒好,制成了铺满整个寝宫的地毯。

“月亮进入左右掖门,又向南出端门,意思是,会有大臣叛逆,君王将有忧患。”颐殊走到香炉前,将里面的香拨了拨,缓缓道,“再过三天就是九月初九,魑魅魍魉如今都聚集在了芦湾,谁对我忠心,谁会被收买,届时,能看得一清二楚。”

白衣女郎连忙伏地而跪,“誓死效忠陛下!”

颐殊淡淡道:“行了,你回去吧。若有人向你打听消息,就将观星结果告知,不必藏着。”

“是。”白衣女郎又行了一礼,刚要离开,颐殊忽又叫住她:“见见最近在忙什么?”

“国师听闻三濮坊着火,三天三夜没合眼,今晚又上塔看了半宿的星星,疲惫得很,总算回去睡了。”

颐殊的目光闪了闪,笑了:“去吧。”

白衣女郎行礼退下。

颐姝打个响指,某道垂帘后立刻冒出了一个身穿黑衣的死士。

“此女不能留了。”

死士点点头,又影子般消失在了垂帘后。

颐殊回到床榻,掀开帘子,榻上竟有另外一人。刚才白衣女郎进来禀事时,他便在帐内没出声。此刻,他看着颐殊,忽笑了笑:“这是第几个了?为什么也不能留?”

“我问她原宿在忙什么,应回答‘闭门不出,三日未眠’,而不是‘总算回去睡了’。”

“有区别?”

“当然,前者是任务,后者是感情。她已对袁宿生了

情谊,才不忍心见他不睡觉,才因他总算肯睡觉而松口气。”

男子道:“你不让那些姑娘喜欢袁宿,就别安排她们去侍奉他。给袁宿派些男人抬舆,他好你好大家都好。”

颐殊明眸流转,吃吃地笑了起来:“你吃醋啊?”

男子突然一把将她扑在身下,狠狠地掐了一把她的腰:“小没良心的!三天后你就要嫁给我了,不该有的心思还是全都断了吧!”

颐殊边躲边笑:“谁、谁说我、我一定会嫁你?”

“不选我,你想选谁?胡老头?薛毛头?风病鬼?马蠢货?云二傻?还是周道士?”

颐殊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是是是,他们都是傻子呆子孩子老头子,只有你,好哥哥,我的心中只有你……”说完,像一滩快要化开的水,柔软温存地朝男子裹了上去。

夜色深沉,程宫中却有春色无边。

夜色深沉,颐非却睡不着。

事实上,自三濮坊起火,失去秋姜,哦不,姬忽的下落后,他就睡不着了。

每每闭眼,就看见那对流血的耳朵,和留在沙滩上的那一个个颤颤巍巍的脚印。肆虐的海浪层层冲击上来,洗刷着那些脚印,也洗刷着他的心。

他翻来覆去,最终抱着枕头起身,敲响了隔壁房间薛采的门。

薛采穿着亵衣来开门。门才开了道缝,颐非就跟鱼儿似地从他身侧滑了进去,径自将枕头放在薛采榻上,笑道:“说来咱们也认识许久了,相交匪浅,但还没同床共枕、抵足而眠过。这样的友情是不完整的,来来来,今日把这份情谊补上。”

薛采冷冷地看着他:“一,我跟你没什么交情;二,我不与人共寝。”

“别这样,明日就要进芦湾了,危机四伏,生死难测。没准这就是咱们共处的最后一夜,来来来,陪哥哥谈谈心。”

薛采只说了一个字:“滚。”

颐非眼中忽然有了泪光:“明日就要见到鹤公,实不知该如何跟他说秋姜之事。”

大概是因为此事牵扯到了姬忽,薛采神色微动,将门关上了。但他没有上榻,而是找了个垫子席地而坐。

如此,颐非躺在他的榻上,他坐在榻旁的地上,两人彼此对视了一番。

颐非拍拍空着的半边榻:“真不上来?”

薛采表情一沉。

“莫非你睡觉打鼾抠鼻磨牙放屁?”

薛采懒得再听他贫,直接道:“你不必告知风小雅秋姜就是姬忽。”

见他说到正事,颐非收起散漫之色,盯着床头的流苏看了片刻,才道:“我以为你跟风小雅是朋友。”

“我没有朋友。”薛采道,停一停,又补充了一句,“我只有主人。”

颐非明白了他的意思。姬忽一事事关姬婴,所以,薛采绝不会主动泄密,这是他对姬婴的一点柔软情怀,却比世间任何事都重要。

于是颐非忍不住问道:“姜皇后知道吗?”他很好奇,在此刻薛采心中,姬婴和姜沉鱼,到底孰轻孰重。

薛采沉默了一会儿,似有不悦道:“她更没必要知道。”

颐非轻笑起来,笑到后来,却复惆怅。他继续注视着床头的流苏,那流苏一荡一荡的,他的心也似跟着荡来荡去,难以平静。“你知道吗?当我听品从目说如意夫人掌握着四国谱时,心中就冒出了一点期盼……”

“你觉得姬忽不顾一切地回去如意夫人身边,是为了得到四国谱?”

“对!”颐非一骨碌坐起来,热切地看着薛采,“你也这么想是不是?”

薛采答道:“通常而言,我不会把人想得那么好。我建议你也不要太期待。”

颐非瞪他:“你会不会安慰人?”

“颐非。”薛采忽然喊了他的名字,认认真真的口吻,令颐非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严肃了起来。

薛采道:“我让你跟姬忽一起回程,是因为我知道她会不停地将你卷进如意门的事情中,你会看到很多东西——以前,身为尊贵的程三皇子的你,所看不见的东西。”

颐非默然。他知道薛采在说什么。

确实,这一路上,他看见了民生疾苦,亲自感受了略人之恶,他看见了危境,却也看见了出路。

正如秋姜所说的那样,不是明君,程国必死。

想要活下去,就得励精图治,重整民生,开启民智。而落实到具体措施上,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铲除如意门。

“而你现在……”薛采的声音在这样清冷的夜里,听起来很低沉,“最重要的事,不是秋姜。”

是颐殊。

三日后就是选夫盛宴,成败在此一举。

颐非想着想着,自嘲地笑了起来:“所以,我这是被私情冲昏了头?”看着烛光中薛采人小鬼大的脸,他挑了挑眉道:“喂,小孩,你瞧不起我吧?”

薛采翻了个白眼,倒头就睡,一幅不愿再跟他多言的样子。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瞧不

起自己啊。你看看我,一把年纪,一事无成,嫉妒自己的亲妹妹,却斗不过她,跟丧家之犬般东躲西藏,好不容易有人肯帮我,我却将一腔心思全放在了女人身上……”颐非看着头顶的流苏,流苏已经停了,他那点活动的心思也似跟着死掉了,“两次。两次,我两次喜欢上的,都是昭尹那厮的女人。你说,是不是挺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