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相互勾结

而此时隔壁首饰铺子的伙计也跟着出来了,那伙计见了连忙回铺里禀报东家,于是黎东家和周东家立即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伙人找了过来,他们穿插在人群里,开始东一言西一语的煽动起来。

眼看着这谣言便要成事实,于家三人不得不出门向街坊们解释,于江全一脸的实诚,苦口婆心的说他们布庄绝不可能卖这样的布料出来的,可是这些街坊不信,尤其那些故意挑事的,但凡于江全说的话,他们都会反驳两句,害得于江全有口难辩。

于书燕拉住父亲,摇了摇头,说道:“看来这些人是有备而来,爹,你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咱们的布料有没有问题,也不是靠造谣便能成事实的,这庾县难怪还没有了王法不成,且由他们说去,呆会请了大夫过来,便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就在父女两人说着话儿的时候,街道上来了一对母女,那少女扶着母亲一步一步艰辛的走来,看到于家布庄被这么多的人围着,于是大声喊道:“请大家伙的让让,快让让,我娘快不行了,这几日穿了于家布庄的布料做的衣裳,我娘全身得了疹子,咱们家原本就穷,都怪我那日一咬牙买了一匹好布,结果好心办了坏事,今日非得找于家布庄的东家讨回公道不可。”

那少女说得情中意切,相较于先前那位青年男子所说的更加令人信服,原来还不只一家人如此,还有其他的人也中了招,如此说来,这于家布庄是真的问题了?

街坊们猜测不断,于是让开一条道来,由着母女两人艰难的走过来,那少女头上包着一块布巾,身上穿的是好棉布,瞧着虽是庄户,家中必定也有余银。

而那位年迈的母亲却正是穿着于家布庄做的新衣,此时有些站立不稳,脸上和脖子上红疹却很是显眼,而且瞧着还经化浓了,有街坊忍不住问道:“为何不去医馆先疹冶了,这样拖下去,岂不是得不偿失了。”

那少女一听到这话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道:“我岂会不知,前不久我大哥赌坊输了家底,我才没有办法将母亲送去医馆的,真是于家布庄,若不是他们昧了良心,我母亲也不会如此痛苦,不就是买匹布料,可是他们却如此黑心,一匹布料卖给我们是二十几两银子,说什么是从杭州来的,可是做成衣裳穿上身,却得了疹子,也不知这布料到里头到底加了什么,心也太坏了,不顾咱们客人的死活,这样的铺子就该早点关门,可别祸害了咱们街坊。”

这少女一边说一边哭,在场的街访都信了,商人逐利,遭人不耻,如今昧着良心赚下这些银子,遭街访们的反感,有人已经准备回家拿臭难蛋砸人去。

于书燕没想到对方还有后招,来了这么一对母女,老妪又如此模样,更是令人信服,这样一来,她若再不处理此事,恐怕于家布庄还没有开张就要关门了。

于是于书燕不待那少女再来煸情,抢先开口,说道:“各位街坊,我于家也是庄户出身,就住在玉兰村,大家伙的可以去问问,我于家绝不会做昧良心的生意,此时有蹊跷,还请各位街坊不要听信一面之词,到时自有知县大人断案,我们这就去县衙报官,我们于家开铺做生意,向来光明磊落,绝不会干出违背良心的事来。”

于书燕面色坦当,不任何慌张,而且语气诚恳,令不少街坊又有些疑惑起来,人家于家布庄不怕报官,这么坦荡,瞧着这事情还当真有蹊跷不成?

就在大家伙的开始要信了于书燕的话,打算一同陪着于东家去报官时,道上却匆匆来了两名捕快,这两人有不少街坊都是认得的,也住在城里,便是他们的家人也是知道的。

很快那两位捕快来到于家布庄前,叫众位街坊让开一条道来,街坊们看到,都忍不住让开,这一下好了,有捕的快来了,就由他们带着这些人去见官吧,一切自有定夺,到时这些街坊也自然是要去旁听知县大人审案子的。

那两名捕快面色严肃的进来,朝先前的秦家父子还有后来的一对母女看去一眼,接着说道:“听人报官,说于家布庄的布料有问题,穿上于家的布料做的衣裳会起疹子,如今看到二位,但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儿,如此于家布庄的人便跟我们去一趟衙门里吧。”

这位捕快说得很坚定,眼神朝于家人看来,没有半点留情的意思,反而让于书燕疑惑起来了,为何才出事,她都还来不及去报官,这两名捕快却这么及时的赶来了,莫非也是背后之人早已经谋划在内的手段不成?

于书燕这么想着,心中暗觉不妙,那背后之人到底是个什么人?能与衙门里的捕快勾结,想来也不是普通人了,可于书燕自认为来县城里开铺子,没有得罪什么人啊?她先前做倒卖的生意也是借着关家的名头,莫非是孙家家主不成?

这一次关家来的粮食大米她分销给了另五位商户,没有给孙蒲送去,莫非惹怒了他不成?可是孙蒲此人既然能查到她开了铺子,那自然也能查到她是秦楚的妻子,想来在这庾县,知道秦楚的人都会忌讳一些吧,毕竟秦楚可是盛大儒的关门弟子,又得齐知县的赏识。

于书燕才晃了一会儿神,那捕快便要粗鲁的上前抓人,倒是

把于江全夫妻给吓住了,于江全挡在妻女身前,正要跟捕快讲整个过程,哪知那捕快一脸的不耐烦,伸手上前就要将于江全推开。

于江全毕竟是打猎的高手,长年练武,一时间那捕快竟然憾动不了他,倒是令这捕快惊疑不定起来。

“你们若是拒捕,呆会上了公堂,那便是罪加一等。”

那捕快的言词中毫不留情,此时众位围观的街坊们惊疑不定,看来这案子是要上公堂了,那对母女瞧着样子病得也不轻,再不诊冶,人就要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