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亩地的地契都已经拿回来了, 热热闹闹过完元宵节,也该开始准备挖鱼塘、建房子了。
“各位爷爷奶奶,就劳烦你们回去了多说道说道, 帮我多喊些人过来帮忙。”
无论什么时节, 只要不是刮风下雨, 每日傍晚许多老人家都会聚在村里的晒坝上聊天嗑瓜子。李轻舟下午吃过饭,就陪着月笙溜溜哒哒到了这边。和几位老人家随意聊了几句, 就把家里要找人挖鱼塘的事儿说了。
“轻舟小子,你说的可是真的?就帮你挖那个鱼塘, 一天就给七十文, 还管一顿饭?”哪怕李轻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还是有些人觉得不太相信。
“自是真的,都是一个村儿的,骗你们做什么。只是这挖鱼塘是体力活儿, 还得要些能吃苦的青壮汉子才行。而且估摸着要做一个来月, 这家里就顾不上了, 可要提前考虑清楚。”
“哎哎哎, 你放心,我家汉子多, 个个都是能吃苦耐劳的, 保管帮你弄得好好的。”有老太太当即就挤上前来,跟李轻舟他们表态了, 就算去镇上找活儿基本上也才这个价呢, 还不一定能找得着。现在在村里就能做活, 有这样的好事儿, 自然得先紧着家里人。
“我家两个儿子也得空呢。”
“我家汉子也多, 我今儿回去就跟他们说。”
这年头什么都缺, 就是不缺人,也没有谁不愿赚钱。一天七十文,一个月也有二两银子,省着点用都能抵半年的花销了。哪怕家里活计多,在场的老人家们也都打算抽一两个汉子过来挖鱼塘,一时间竟纷纷炫耀起家里的人口来。
“对了,轻舟小子,你们招不招外村人啊?”还有人想把自己娘家或者女儿婆家的亲戚也都塞进来。
眼看着有几位老太太说着说着好似要吵起来,李轻舟才不得不出声打断,“我们暂且只要二十五个人,明天早上来我家说一声就行,外村人就先不必了。”
“哦哦,这样啊,那我这就回去说,你和月笙慢着点儿啊。”
“我也先回去了。”
一听只要二十五个,大家都急急忙忙往家赶,生怕走得慢耽误了。没一会儿功夫,晒坝上就只剩了李轻舟和月笙两个人。
“这些老人家一个个走路还真快。”李轻舟看着远去的佝偻背影打趣到。
“谁不想多挣几个钱呢,”月笙坐在树墩子上,抬头看着成群的麻雀从天上飞过,“你建新房的事儿看的怎么样了?”
建房不比挖鱼塘,得找专门的匠人才行,还要准备木料、砖头、瓦片等各种材料,李轻舟从县城回来后每天白日里就在镇上和附近的村子跑,四处打听这些东西。
李轻舟也挨着月笙坐下,“我问了好几家工匠铺子,按着咱们的设想,建个青砖瓦房,若是不包材料,价钱差不多都在三十两左右,包材料的话就得要五十两了。我是打算自己先把材料备齐了,再去镇上找家工匠铺子把活儿包了就行,到时候让大伯和福贵儿帮帮忙,也用不着另外找人了。”
“那也行,左右白石村就有烧青砖和瓦片的,离得也不算远。至于房梁,上山砍几根先晾着就行,也能省点钱。”
仔细算算,他们这一番折腾可要花不少银子。八亩地的鱼塘,少说也要挖一个多月,二十五个人的工钱加起来就得花七八十两。再加上买地的、建房的还有伙食,怎么着也要一百多两。也就是他们现在开铺子攒了些家底才敢这样,但能省的还是要省的。
“行,那我明天先把鱼塘这边儿定下来,之后就去白石村把材料拉回来。”
第二天一大早,李轻舟他们还在吃饭呢,院门外就有人候着了。
“来这么早?”汤圆在院子里吠叫个不停,李轻舟呵斥了一声,就去开了院门,把人都放了进来,“你们先在院子里等一会儿,我吃完饭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