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女仵作 请君莫笑 3109 字 4个月前

“多谢。”吴蔚接过信封,见红笺上写着:吴姑娘亲启。

吴蔚勾了勾嘴角,很好,自己去信时写的“高姑娘”,她就回个“吴姑娘”,这作风很高宁雪。

掌柜的又说道:“吴姑娘,我家主子特意吩咐过了,姑娘若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来找小的。”

“那以后就要多多麻烦先生了。”吴蔚毫不推辞,并在心中大赞高宁雪靠谱。

“那小的先行告退,笔墨纸砚已经为姑娘准备好了,若姑娘想回信,可随意使用。”

掌柜的走后,吴蔚咧嘴一笑,迫不及待地撕开了信封,与信纸一同包着的是两张银票,看清上面的面额,吴蔚差点憋住一口气上不来!

“一千两?!”两张,共计两千两。

掌柜的刚过拐角,身后便传来吴蔚放肆的笑声,并怪叫道:“啊哈哈哈哈,富婆,富婆诚不欺我!太好啦!”

吓的掌柜的脚下一个趔趄,扶着墙才站稳,心道:主子这是和这位姑娘说了什么?竟能疯癫至此?

吴蔚大大地亲了银票两口,抖开信纸,只见信中字体俊秀不失刚劲,飘逸不失工整,不仅比自己强,也比上次高宁雪写的卷宗好看多了。

“啧啧啧,这回的字儿,写得还怪好看的嘞,咋地,这是练字了?”

调侃了两句,吴蔚的表情也逐渐严肃,心中涌出几分敬意: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二当家经历了这些浮沉成长了不少。

信中,高宁雪告诉吴蔚,远水就不了近火,新封地内杂事繁多,自己的爷爷年事已高,全靠自己主持大局,所以没办法赶来帮忙。不过以吴蔚的身份和实力,置办“化肥”并不切合实际,就算做出来了,推广也需要时日。与其赌两县百姓的信任,不如转而去准备粮食,所以先给吴蔚调拨两千两,让她到距离清庐县五百里外一个叫“仓实县”的地方去收购粮食,那边是一个很大的漕运中枢,码头上什么东西都买得到。找一个叫曹天旺的把头,她已经派人交代过了,曹天旺的手上有门路,可以安全的买到便宜的粮食。

不仅如此,高宁雪这次来信,许多想法和顾虑也和吴蔚不谋而合,高宁雪让吴蔚从曹天旺的手上讨几个好手,买回来的粮食一部分存放在清庐县用来救急,由曹天旺的手下专门把手,另一部分,高宁雪给了吴蔚一个地址,让她把粮食存放到泰州府的仓库里,并建议吴蔚去泰州府的衙门“禀明是由”开一道出入城门的凭证,以防到时候泰州戒严,无法出入。

高宁雪还说:泰州是藩王封地,宜王初就藩,朝廷定会派人时时“关照”,大宗的粮食进入泰州城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瞩目,若是吴蔚能盘下一家米庄,不仅能少去诸多盘问和关注,对自己也是一个保护。

看得吴蔚是茅塞顿开,恨不得给高宁雪磕一个。

要不是在信的末尾,高宁雪特意询问了东方瑞的踪迹,吴蔚都要怀疑这封信到底是不是高宁雪写的了。

第127章 心有彼此

吴蔚将信折好, 揣到怀中,看着手中这两张纹路复杂,印有多种繁复印章的银票, 激动万分。

这两千两银票所能购买的粮食, 够救活整个张家村的。

这还是在整个张家村的粮食颗粒无收的前提条件下,而且高宁雪信中说的那个“仓实县”有码头和漕运, 这种地方的粮食往往更便宜。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这个交通闭塞的时代,运输成本占了成本里较大的比重。

吴蔚掏出贴身的香囊,将银票叠好放到香囊里, 再三检查无误后, 才把香囊放回到衣裳里。

适才掌柜的说, 若是想给高宁雪回信,他可以代为转交, 吴蔚拿过裁好的宣纸铺在面前,提笔润墨,想也不想就提笔写了起来。

吴蔚先是对高宁雪高风亮节的行为, 进行了全方位的歌颂,随后又夸赞高宁雪高瞻远瞩, 为她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本着千穿万穿,马匹不穿的原则,足足夸了高宁雪两页纸, 写得吴蔚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她自己都被酸的不行。

以吴蔚对高宁雪的了解, 看到如此赞誉, 她一定非常高兴。

随后,吴蔚笔锋一转, 开始给高宁雪详细地介绍起张成这个人来。

包括张成的籍贯,家境,遭遇,以及他们是如何认识的,最后才提到张成如今所处的困境。

吴蔚认为:张成来自民间,经历过生活的苦,见过底层百姓真正的生活和苦难,至少在初心上,要好于许多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

但是张成却在清河县举步维艰,做了一个空壳知县,说句大不敬的话,地方政务的弊端可见一斑!

吴蔚并没有给张成求情半句,只是以张成为例,给高宁雪展示了一下布衣出身,入仕学子的诸多艰难。

吴蔚记得当初参与审理清河县原知县:方少樘的那位常大人,东方瑞说他是国舅爷的门生,这位国舅爷呢,就是刑部萧尚书的父亲,高宁雪未来的公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