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女仵作 请君莫笑 2535 字 4个月前

其中小槐村的土壤样本,柳老夫人给出的结论是:收成大不如往年,却也能收到一些粮食。

张家村的绝大多数样本,柳老夫人给出的结论是:会欠收,家里人会饿肚子,要是家里余粮不多,会出事儿。

另外还有三家,柳老夫人给出的结论是:完了。

究竟这个“完了”是什么含义,无论绣娘和吴蔚如何追问,柳老夫人只是苦着脸摇了摇头,一字不肯再透露。

吴蔚按照样本标记的人家,专程去问了张水生,才知道:这三家人的田地在村里一家养羊大户的庄子附近,每年秋天他们三家田里的秸秆和麦秆都会卖到羊庄里去,做了羊的口粮,所以这三家是不烧草沤肥的。

事情弄清楚后,吴蔚的心更沉了。

她倒是希望柳老夫人的嘴巴不灵,事与愿违。

柳老夫人这门尝土的手艺,已经到了神奇的程度了。

此时天气还很凉爽,吴蔚却急了一脑门的汗,她火急火燎地冲回了家,一头扎进房间,裁纸,研墨,咬着笔头在纸上写写画画。

吴蔚想:既然从源头上不能改善土壤问题了,那只能通过后期的干预促进粮食的增长了。

通过种植期间的补肥,帮助粮食成长。

在这个科技条件基本等于零,没有人工化肥的年代,想要补肥,只能靠自己了!

吴蔚想了很多种合成化肥的办法,奈何局限于现有条件都无法实施。

最终,吴蔚总算是想到了一条:煅烧硝石,在有氧的条件下使其蒸气溶于水,从而得到硝酸溶液,再用硝酸溶解石灰石,得到硝酸钙溶液,然后再使其蒸发结晶。

这是一种在种花家早就淘汰掉的老牌复合型肥料了,吴蔚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和奶奶去山上种地,在仓库的角落发现了一个编织袋子,上面就写了“硝酸钙肥(农业用)”的字样,下面还有两行吴蔚看不懂的字:总N≥11.0%,CaO≥23%。

小时候的吴蔚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还特意把奶奶拉过来询问,奶奶笑得慈爱,摸着吴蔚的头对吴蔚说:“好好学习,以后就知道了。”

后来吴蔚学习了化学,自然明白了少年时看不懂的符号是什么意思,只是那时候奶奶已经不在了。

为了弥补童年的遗憾,吴蔚还自己演算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

一段记忆涌现心头,记起慈爱的老人,吴蔚的眼眶有些湿润。

梁朝先帝笃信丹药之说,梁朝各地都有所谓的炼丹坊,就连清庐县这种偏远的地方也能看到几家,所以无论是硝石还是石灰石,都不缺。

只是……想做出满足张家村,甚至整个清庐县的化肥,绝非吴蔚一人所能及。

吴蔚的脑海里闪过了两个人选:平佳县主高宁雪,清河县知县张成!

想在短时间内拉起一个生产线,必须要一定的财力和权力的支持才行。

原本高宁雪是最好的人选,她爷爷的封地离清庐县很近,可随着燕王迁封,这一优势也丧失了。

但吴蔚还是想碰碰运气,毕竟是关系一县之民的大事。

于是吴蔚提笔写了一封信,是给高宁雪的。

至于张成那边,吴蔚亲自去讲。

第121章 机缘巧合

吴蔚给高宁雪的书信足足写了五页纸, 信中吴蔚不仅叙述了完整的事件经过,还内附了化肥的制作方法,成肥后的性状和颜色, 以及使用方法。

吴蔚反复叮嘱高宁雪, 此事事关重大,清庐县去年就下了两场雪是事实, 一旦庄稼欠收, 后果不堪设想。

翌日清晨,吴蔚带了干粮,盘缠, 骑着丑丑便出发了。

高宁雪给的通讯地址吴蔚早已记在脑海里, 泰州毗邻清庐县, 常有清庐县百姓到泰州城内,是以虽然正值平燕王搬迁, 宜王入主,吴蔚也很顺利地进城了。

来到城中,吴蔚先是漫无目的地逛了逛, 见这泰州城墙高城深,十分坚固, 城内古色古香,店铺俨然,一眼望不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