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胡同口就有一家缝纫店,小秋折回来正好把布料放下。

她把要求尺寸交待清楚,戴花镜的老师傅哗地一声把小秋带来的布料抖开,一下子就在案板上铺平整,都不用第二下子,然后,扯下脖子上挂着的软尺一拉一量,随即抬头对小秋道:“你的布料还有剩,还要不要做别的?”

小秋拿出来的一块湖青色棉布,还是最初她在县百货公司买的残次品,边角有磨损的。听老师傅这么一说,她倒是突然想起,给自己做一条裙子,就是八九十年代最常见的背带校服裙,等过几天开了学,她可以搭配衬衣穿的。

她将自己的想法给老师傅一说,一直垂着眼的老师傅抬头,透过老花镜看了她一眼,脸上似乎露出一抹不明显的温和来,缓缓道:“也不是不能做,就是你这布料薄一些,做成裙子你今年估计也穿不了几天了,若是尺寸按照你现在的来,明年穿就怕小了,你可以考虑明年再做,现在做,也加大一点尺寸,明年好再穿一年。”

现在这个年代,即便京城里,小秋今天出去也见过身上打着补丁的,人们仍旧信奉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准则,老裁缝这句话也是替她着想。

小秋是个听人劝的,想了想就改了主意,把裙子改成工装背带裤……正好,湖青色的布料颜色也合适。同样的布料,相对于裙子,裤子的保暖性更好一些,开学后能多穿几天。

加上小秋一条工装裤,布料差不多刚刚好。

老裁缝给小秋量了尺寸,然后开了一张小票交给小秋:“门帘子明天下午就能来拿,裤子要两天后才能好,工费一共五毛五。帘子是两毛五,一条裤子是三毛。”

一条裤子做工三毛?小秋感叹了一声,记在心里。

宋秀莲在家帮人做衣服,上衣收一毛二,裤子才收一毛钱,缝缝补补的活儿少了都不好意思要钱,多了也就收个两分三分的意思意思……天天忙忙活活,一个月下来连十块钱都挣不到。

有时间,她还要去淘换点儿服装书给老娘寄回去,让她学习一些新样式,手工费也好多收一点……当然,眼瞅着要进入八零年代,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土地到户,农民单干后,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收成回大幅度提高,届时,农村人会迎来一个吃饱穿暖后,开始追求漂亮、追求时髦的过渡阶段,相信宋秀莲的裁缝事业也会红火起来。

小秋心里转着,就要掏钱付费。老师傅这回忍不住笑了,抬手拦住她道:“现在不付费,等你来取衣裳的时候,活儿满意再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