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这种最高难度的动作,在训练的时候,简直就是和孙烈在比着谁摔的更惨。
如果是提前定制的动作,范总是不会让杭峰上这个动作的。
反正终极目标是五周,为什么要在四周半为难自己呢?
类似难度,并且成功率更高的动作又不是没有,根本没必要在赛场上拿出自己不熟练的动作。
怎么的?
以为自己不熟练,去拼命做了,裁判就能给更高分?
很抱歉这不可能。
世界赛场太大了,并不缺一些左撇子,或者就喜欢用这个抓板姿势的选手,在经验丰富的裁判眼里,你的这个难度动作并不代表更高分,只是你个人不擅长而已。
范总不知道杭峰在想什么,在赛场上又不能阻止,只能干着急。
心脏像是提到了嗓子眼儿里,完全是屏息在看比赛。
杭峰选择这个动作,当然有想法。
无他,刷裁判“印象分”罢了。
从今年进入常规赛场后,杭峰先后参加了两场国内联赛,和在洲际杯里滑了两次资格赛,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四周半难度都拿了出来。
只除了这个成功率最不高的抓板动作。
毕竟他又不认识查利总裁判,也不知道其他裁判怎么想,为了之后的国际赛场做准备,哪怕是为了冲击这场比赛的冠军,他也不能在裁判的眼里落下一个不够完美的印象。
这个动作难,难也要硬啃。
反正决赛有三场,容错率这么大,他完全可以在第一场精神最饱满的时候,去尝试冲击这个难度。
万一就成功了呢?
就算没成功,还有后面两场,也足够他去选择别的动作,再度冲击冠军。
这大概就是简对杭峰最大的影响了吧。
固然所有人都知道,技巧类依靠裁判个人审美打分的运动,都有一个印象周期,可是到了赛场上,大部分人还是会拿出自己最擅长的动作,拿下保底分后,再去尝试解锁新动作。
只有杭峰,在简的教导下,赛场的格局非常大,并不是十分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他只希望在裁判的心里留下自己足够全面完美的印象。
这就是杭峰冒险去做不擅长动作的全部理由。
多么阴差阳错的误会。
要是杭峰早知道查理总裁判比赛开始前说的那些话,他就不做这个决定了。
这个决定确实为他带来了不大不小的危机。
人类有种心理状态,越不擅长的越是畏惧,也就越是容易出现失误。
放在杭峰身上,虽然不如孙烈那样直接卡在瓶颈几年都走不出来,但是当杭峰打算去这么做的时候,身体的状态还是发生了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心脏过度渠动,过大的力量让他有一瞬间门的头晕目眩。
在半空中旋转的时候,没有任何借力,天旋地转的同时脑袋还不清醒,这不是要命吗?
血液冲上大脑的瞬间门,杭峰甚至有种自己失明了一瞬的感觉。
好在这一刻他早就做好了准备。
面对问题不能逃避,必须迎难而上。
就像做数学题,再难的题也要去学着解出来,然后不停的刷同类型的题,才能从陌生畏惧到熟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