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人间降维 大叶子酒 3349 字 3个月前

冷汗浸透了他鬓角的发丝,额上的汗水摇摇欲坠,柔韧的脊背弯成了一张弓,血腥味逐渐弥散,把杀手们都震在了当场。

她们见过很多为了活命的人做出许多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出手这样果决冷酷的人……还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你……你这伤势,很可能不到京城就会死掉。”

新娘带着点茫然道。

谢琢在剧痛的耳鸣中听见了这句话,竟然抬起脸朝她露出了一个惨白的笑容:“那就是我自己的命不好了,不过还请姑娘放心,我的事情没有做完,我能活下去的。”

“没有这双眼睛,我就无法画出姑娘的形貌,也无法命人追捕各位,如此,各位可放心了?”

几人被他这一连串的行为给震得无法回神,站在最后的一个人迟疑着问:“你……我们杀了你的家仆,你就不想报仇?”

这个问题一出,所有人心神一凛,正是,有如此毅力的人,怎么会这样轻而易举放过她们,还说什么留待她们日后去取他性命》可见这一定是缓兵之计!

谢琢神态自若地抹掉脸上的血,牵动了伤口,薄唇血色全无,一张脸惨白泛青:“生老病死,本就人生常事,阿钩一路随我出逃,也有了要殒命路途的准备,我就算□□,也该找你们背后握刀的人。”

“将没有自我的武器折断,哪里是什么报仇。”

“何况,就算我仇视你们,也不会滥用私刑。”

谢琢摸索着开始撕扯衣袖上的布料,但因为眼睛的剧痛几次抖着手无法施力,只能艰难地喘息。

不知过了多久,一把锋利的刀伸过来,划断他里衣裳柔软的布帛,将之叠成一卷长巾,轻轻塞进谢琢手里。

“郎君风姿高绝,德行通透,妾身敬服,此去京华,愿郎君前行坦荡,留待后日妾身上门取走应得之物。”

柔软甜腻的脂粉香气从他身边拂过,轻柔无声的脚步消失在庭院内,咯吱一声,木制的院门被贴心地合上了。

第153章 为君丹青台上死(十八)

京城的四月气温缓慢回暖, 行人春衫飘逸,小娘子们用层层华艳的裥裙包裹住纤瘦的腰肢,彩帛飘飞迎风欲举, 仿若神妃仙子, 郎君则宽衫大袖褒衣博带,护城河两岸踏春行令的车马日日不绝, 流觞亭里终日燃烧着炭盆。

开春之后, 大夏进入了新的一年, 去年那些风风雨雨都被年节给洗去,成了贴在回忆里薄薄的字画,被风一吹就要腐朽碎裂,百姓们照常过着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 偶尔听听京都名门的郎君们是否又有了新的动向。

最近都城里最值得看的热闹莫过于诗礼簪缨的王氏族长因病乞骸骨,一封奏折告老还乡了。

王尚书年少时与谢首辅并称为京华双玉,王家璧玉和谢家玉树,两人不知揽走了多少小娘子的芳心, 直到现在,不少同朝为官的老臣回想起当年的往事还会暗暗咬牙切齿一番, 自家老妻€€€€或是心上红妆都曾为他们俩神魂颠倒过不知多久, 好不容易这俩祸害老了……他们的儿子孙子又长大了!

气煞人也!

而如今,也到了风华正茂倾倒京华的王家璧玉上书自陈垂垂老矣的时候了。

王尚书告老的折子首先递到了凤凰台,台城首辅谢渊盯着这本折子看了许久, 将它合上,交给门口守候的小内监:“直禀陛下。”

在内宫与宠妃游嬉的君王睁着昏沉的眸子,将奏折上的字看了一遍又遍, 终于用糊涂的脑子看明白了里头的意思, 耷拉着眼皮的瞳孔里放出一点清明锐利, 旋即又变作迷醉的痴笑:“一玉去也,去也。”

折子被轻飘飘地合上,和着皇帝的这句话一起,被原模原样地送出了凤凰台。

隔日,王尚书便由家人搀扶着前往凤凰台谢恩,陪伴在他身边的正是这两年青云直上姿容美€€的王侍郎,王凤子今日没有穿着惯爱的宽袖大氅,也没有穿制式冠服,而穿了一套色泽深沉得有些过分沉郁的深衣。

深衣衣裾平直,佩玉琳琅,边襟滚着半掌宽的€€纹,这衣服做工精致典雅,恍然是多年前京城流行的风格。

皇帝眯着酒醉未醒的眼睛,审视了一番从殿外而来的一老一少,忽然笑起来:“这不是璧玉又回来了?”

这么说着,他抚掌而笑,对于这样代代相传的相似性表现出了异常的偏爱:“正巧,尚书去后,朝鸣台无人执掌,王瑗之才德高甚,又有家传渊源,便擢升朝鸣台令,备台城行走吧,这下朕的朝鸣台,可是切切实实有了一只凤凰儿了。”

台城行走,位同大夏储相,说他一飞冲天权倾朝野也不为过了。

朝鸣台有了新的掌权者,谁也没注意卸任的王尚书是什么时候离开京城的,王瑗之在接手了朝鸣台后两个月,门庭若市的拜访者就将名帖塞满了王家的门房,但现任的朝鸣台令不是个喜欢交游的性格,从他年少时起,就是个不爱搭理人的高冷性格。

不过仔细想来,似乎他也并没有缺席过什么宴饮,为什么会给人这种感觉呢?

可能是……当时他身旁总是有另一个更长袖善舞的人居中调和,完美地弥补了他的缺点?也可能是因为他在对方面前的姿态过于柔和顺从,以至于给了人他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以接近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