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C位营业 丹锦 2369 字 3个月前

程聘跟着附和,两人说笑几句,气氛渐渐热烈。

沈晏、裴渊和韦锡、陶东为、编剧们聊着剧本,以及承朝的历史、风物。两个编剧听着听着,倒是对沈晏和裴渊刮目相看。

很多礼仪、习俗上的细节,他们都是到处找资料查证,又请教过专家,才有现在的了解,而沈晏和裴渊却是谈到什么都能自然接上。

一顿饭吃完,两边都聊得很满意。沈晏和裴渊起身告辞,只留下程聘继续谈合同细则。

签合同是制作人的事。韦锡叫上陶东为,陪自己到园子里散步消食。空缺的角色有了着落,他一高兴,刚才就吃得多了点。

一边走,韦锡就一边感慨:“没想到啊,最不看好的两个,竟然是最出色的两个。”

这一个月,他四处寻找合适的人选试镜,却都不能让他满意。后来无意中和老友提起,老友便说有个学生在拍戏,戏里主角的灵感来源正是那两个角色,听说两名演员演得很好,建议他去看看。

去《寻》剧组之前,韦锡已经先了解过沈晏和裴渊。通过舞台和《寻》的打戏花絮,他感觉裴渊大致能顶得上。

大将军这个角色在剧中更偏工具人一些,如果演员演得好,角色能更打动人心。如果演不好,只要按着剧本要求来,不出大错,也能完成推进剧情的任务。

但摄政王那个角色就更为复杂。作为主角鲁奎的坚实后盾,韦锡不希望这个人物只被演成个单纯工具人,更希望他能像历史上那样,成为新政的灵魂之一。

因此,他先前最为担心的,就是沈晏的演技。

却没想到,刚才沈晏给了他那么大一个惊喜。

试镜内容他特意没给剧本,就是想借此考察沈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和对摄政王的认知。

而沈晏交出的答卷,竟然完全值得他打满分。

韦锡低声重复沈晏那句:“‘被赶鸭子上架,但最后干得还行’……”

身旁陶东为笑道:“他这评价,倒是和您有些不谋而合。当初刚开始研读剧本,您这么分析摄政王的性格,我看挺多人都不以为然。”

韦锡:“现在恐怕也是,他们只是不反驳我而已。我也不需要认同,只要他们能理解好自己角色就行。演员不是导演,不需要每个人都对所有角色深度理解。”

说完,又问:“你和他们演对手戏,什么感觉?”

陶东为:“长江后浪推前浪。”

韦锡难得露出笑容。

陶东为:“刚才裴渊的戏少,我不好说。不过沈晏,那是完完全全撑住了,我甚至被带进他的节奏里。太后赐酒和摄政王赐宅赐物,史书上没有,我们剧本也没有。但他加得合情合理,让前后剧情更加流畅。”

韦锡点点头:“这两段回头我就加剧本里。”

陶东为笑着继续说:“而且他把新政都给背了下来,我真是挺吃惊。刚才给他们的选段中,这里只有‘议新政’三字。我原想等他起话头,就像剧本里写的那样背一背,没想到他功课做得这么足。”

韦锡感慨道:“这里也是最惊艳我的。老实说,这样的安排才最顺畅,表明推行新政是摄政王的决心。剧本里把背新政的段落给了鲁奎,是为塑造主角,才不得不对逻辑稍有让步。”

陶东为:“等我退场,他们在议论我之后增加的那一小段畅想,我也挺喜欢。很温情,瞬间感觉两个角色都鲜活了,不只是推进剧情而已。要不是我一直在场,绝对不敢相信他们竟然没有事先商量。”

韦锡:“裴渊也很仔细。大将军有特权,进宫可佩刀,他连这个细节都把握到了。而且此时只是时局初平,所以他的警惕感依旧很高。

“剧组昨天才向他们发出试镜邀请,我想,他们应该没法一夜之间就做足那么多功课。很可能是因为重名,他们以前就详细了解过角色。”

陶东为笑道:“连名字都一重重两个,这或许就是天意呢?”

◇◆

1月底,距离过年还有20天,不过大学里先放了寒假。

裴哲已经订好车票,明天就能拎包回家。

自从他去参加过《挑战,才艺秀!》六公,现在在学校里也算是小有名气,许多学生都知道他是裴渊的弟弟。

那段时间同学们新鲜,追着他问过一阵。裴哲自己当然不会拿这事出什么风头,等新鲜劲过去,渐渐也就消停下来。

之后除了每次《寻》放花絮时会热闹一下,平常他已经很少听到有人议论他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