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李禅秀心中微凛,忙改坐为跪,恭敬朝牌位行礼。

行完礼后,李轻拍了拍他的脊背。

“陪阿爹坐一会儿吧。”他开口,让李禅秀不必一直跪坐,也不必紧绷着。

李禅秀听话地坐回蒲团上,李却再度闭上眼,一言不发,只右手缓缓转着佛珠。

即便殿中光线昏暗,李禅秀也看得清楚,父亲手背青筋微微突起,像在极力克制什么。

李从没跟李禅秀具体说过那些过往,只在他知事时,大致告诉过他的身世和他们父子的处境。

但梦中李禅秀到西南后,在旧部中见到一位曾经追随李的宫中老人,向他说过那些往事。

当年老皇帝在北征军中发动军变夺位时,年幼的李正在外祖沈家。当时的皇后沈氏提前得到消息,本想秘密送信到沈家,让他们派兵护送李回长安,抢先登基。

然而她要送出去的信被老皇帝的人截获,等沈家知道消息时,已是太祖在军中驾崩,如今的老皇帝登基,皇后得知太祖崩逝的消息,殉情而亡。

沈家不是没怀疑过,但当时大局已定,再要做什么已经迟了。况且当时大周初立,胡人忽然大举进犯,北边接连失地,已经不起又一场夺位内乱。

加上老皇帝登基后立刻向沈家和先帝的一些旧臣示好,娶小沈氏为后,仍立李为太子,朝中一些大臣也觉得这样稳妥,于朝局有利,沈家也只能妥协。

毕竟那时李尚年幼,老皇帝又有先帝遗诏。而且刚开国,朝局动荡不稳,为了局势稳定,太祖确实有可能传位给兄弟,众人也就不再怀疑。

但李禅秀听那宫人说,李在被圈禁前才得知,当年老皇帝夺位同时,曾密信给太后,让太后帮忙处死沈后。

太祖出身寒门,起事后为拉拢士族,娶了世家出身的沈后。二人虽是联姻,但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太祖亦没纳妾,加上常年在外征战,以致只有李一个儿子。

太后偏疼幼子,不喜欢身为长子的太祖。且因长子的缘故,后来与儿媳沈后亦不和。

但再不喜,太后也没胆子杀了长子的皇后。毕竟沈氏出身世家,儿子又爱重她,她还是自己长孙的母亲。

老皇帝也清楚知道自己母亲不敢,所以派人来给太后送消息时,命人跟她讲了汉朝何皇后与董太后的事。

东汉末年,董太后与何皇后争权,后来何皇后的儿子登上帝位,董太后的势力被剪除,最终忧惧而死,当然也有说是被何皇后逼杀的。①

老皇帝命人给自己母亲讲的版本,自然是后者。

太后出身寒门,不懂什么历史,听了这个故事,再加老皇帝派去的人蛊惑,果然担心万一李登基,沈后必定垂帘听政,会因过往龃龉报复自己。

又听闻长子已打算让丈夫妾室生的次子晋王辅政,没有幼子李懋什么事,心中愈发嫉恨,于是下定决心,协助李懋的人将沈后杀害,帮李懋夺位。

李年幼便失父失母,好在后来有姨母小沈后照拂,少年时亦算幸福。

但那场所谓的谋逆叛乱后,姨母小沈后在昭阳殿自戕,她的一双儿女也倒在殿中的血泊中,而李当时就被压跪在殿门口,眼睁睁地看着。无论他如何痛苦、哀求,老皇帝都无动于衷。

那天染红殿砖的血,亦如此刻残阳落下的血色。

第二天,沈氏一族被灭,太子妃一族亦受牵连,李被押往洛阳囚禁……

李禅秀抿了抿唇,想起年幼时,许多次李抱着他坐在太子府北院的枯树下念诵佛经时,声音含着慈悲,可眼底的瞳孔深处,却仿佛还印着当年那一幕幕的刀光和血色。

李禅秀从很早起就知道,父亲从没因念诵佛经而真正平和过。他只是借助信佛,来克制心中的仇恨与杀意。

他已经克制隐忍许多年,偏偏此刻,他再次回到长安皇宫的这一天,还需继续忍耐。

李禅秀目光担忧地望向父亲,在李捏着佛珠的手越来越用力,仿佛紧绷的弦就要断裂时,他忽然轻轻握住那只转动佛珠的手,倾身抱住父亲,轻声道:“阿爹,你别怕,你还有蝉奴儿。”

顿了顿,他又笨拙安慰:“阿爹放心,用不了多久了,蝉奴儿会帮你报仇。等打下洛阳,我去把太后的陵寝炸了,给您解气。再把司州的那个老东西抓来,让他跪在祖母和姨祖母、母亲他们的墓前谢罪,好不好?”

说话间,他还抬手轻顺父亲紧绷的脊背,如幼时父亲哄他那般,反过来安慰对方。

李握着佛珠的手一顿,终于缓缓睁开眼,眸光中的血色仿佛顷刻褪尽。就像当年他在太子府北院,日日不得安宁之际,老皇帝忽然命人送来一个血糊糊的小婴儿。

就是这个孩子睁开眼睛,用那双安静透彻的瞳仁看向自己的瞬间,他心中的戾气与恨意仿佛瞬间被消弭,终于得了片刻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