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而言,留在府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两人也未就此擅专,而是问过邱瑶自己的意思。
邱瑶承认, 自己比起端盘子刷碗,更喜欢看书写字和记账。
“徐妈妈身边缺个得力的助手,既如此, 你往后就跟了她。”
徐氏得此消息, 亦是欢喜。
同时又想, 她入宫时未及豆蔻,一朝得出宫禁早已是“徐娘半老”。
亲人皆不在, 身心沧桑,千帆看尽, 早绝了成家生子的念头。
若能认邱家兄妹为干儿子和干女儿,膝下有人承欢,心里也能得几分慰藉,百年之后,坟前也不至于无人祭扫。
徐氏的说法妥帖,认干亲而不是义子义女,如此邱家兄妹也不会觉得对不起去世的亲娘。
这段时日,两个孩子已经和徐氏彼此熟悉了。
听得要认干亲,没多犹豫就答应下来。
徐氏因而挑了个吉日,燃香、磕头、敬茶、改口,全了这套礼。
得了两声“干娘”的称呼,她不禁抹了抹泪,从箱子里掏出亲手做的衣裳鞋袜送给兄妹俩。
邱川是一件交领的短衫子配裤,邱瑶是一件长衫子、一件褶儿裙。
此外一人一双夏布做的新鞋,一只随身带的荷包,一条汗巾。
自从母亲去世,来到秦记,邱川和邱瑶穿的衣裳要么是最早虞九阙和郑杏花从家里取来的旧衣,要么是逢年过节秦夏去铺子给他们添置的成衣。
现在终于穿上干娘做的衣裳,两个孩子心里也是五味翻涌,和徐氏抱在一起,稀里哗啦哭了一场。
晚间徐氏带着两个孩子,来拜谢秦夏和虞九阙。
三人离开后,秦夏颇为感慨道:“亲缘这事真是难说,不过我却觉得,纵然没有亲娘,得个干娘也很好。”
方蓉至今不知他是异世之魂,待他不比待亲子差什么。
虞九阙给他的茶盏里添上八宝茶,里面有菊花、枸杞子、红枣、葡萄干。
“你这是想干娘了?”
秦夏笑道:“不如说是想到,现下咱们也算在盛京安顿下来,也该给齐南县去几封信了。”
信共四封,一封给柳家,一封给食肆,另外两封给兴奕铭和酒坊陶科。
给柳家的算是家书,单说进京后的近况,后面的则交代些经营事项。
城内有民信局,按照信件或者包裹的重量、距离以及是否加急收费,往齐南县送不夹带东西的平信,四封加起来要足足一两银子。
如此一来一回,等到回信时,泰半已经入夏了。
“老爷,庄子上又送了新的樱桃来,您可要过目?”
这是督公府下人新得的习惯,过去莫说一筐杏子,就是龙肝凤胆,督公或许都不多看一眼。
老爷就不一样了,他乐得研究各种能入口的玩意儿,做出的好吃的但凡多了,就赏给府中诸人,以至于来了将将一月,所有人都跟着饱了口福。
“那就去瞧瞧。”
秦夏念叨了两句,进了后厨所在的院落。
地上隔着两个竹筐,里面的樱桃比上次的更红艳。
然而味道却不如上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