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章 借题发挥 (28)

江山国色 幸福来敲门 11832 字 4个月前

表明他没有明确表示要造反。

此时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也退守了潼关,但他们没有被赐死。哥舒翰到是出兵了,结果也战败了。

现在,刘得道也不知道现在的历史走向了

。。

大唐得道三百六九章 打铁叮当(正文)

三百七十章 事势无常

“帮主,有急信”一声呼叫从外面传来,打断了刘得道的思绪。(疯狂'看小说 手打)不一会儿,只见顾非从大门外匆匆跑过来,看见帮主只穿着一身精短的大裤衩,这形象实在是不雅,他就顿足在院子门口等待。

经过在零零七情报组的几年锤炼,以及成家立业后,顾非年纪不算大,但是已经成熟稳重许多了。

见顾非来了,刘得道便知道又要事,吩咐陈铁匠几句,就走到顾非面前,问道:“顾非啊,发生什么事了?”

“帮主,潼关来的消息,以及黄河帮最近的动向”顾非说着,掏出两封信笺提给刘得道,然后退到旁边站立等待。刘得道虽然当了大官了,但在丐帮的兄弟里还是习惯叫他为帮主,顾非跟随他多年,这称呼自然也不例外。

刘得道一直关注安禄山的最新的动向,他先打开了潼关的信封,匆匆一览。信上并没有名帖,是潜伏在叛军的情报人员传出来的,信上就写了几个大字:潼关潜有内应,高、封二将必死

短短几个字,刘得道就看得心惊肉跳。信上明白写着:潼关内有判军的内应,这个内应很可能就潜伏在高仙芝和封常清二将身边。最近二将死首潼关,将叛军牵制在潼关之外。安禄山可能着急了,就只是内应尽可能的杀掉高仙芝和封常清。主将一死,潼关大军内必然会发生混乱,使叛军有机可乘?

不行,这事绝不能让它发生了,刘得道立即想到了杨国忠,以他的名义派人去告诉高仙芝和封常清,潼关有敌人的内应,叫他们提防一下也好啊。

“帮主,您就这么出去了?”

他心里着急,就想出去报信了。刚走几步听见顾非的提醒,才发现自己穿着一个大裤衩,手里还拽着另一封未拆的信笺,是关于黄河帮的那封。

“呵呵,你瞧我这,着急的成什么样了”刘得道一拍脑袋,自个乐了。在着急也得把衣服穿上才行啊。他走回大殿旁边那间办公室,穿上衣服。同时打开那封信笺一看,信笺是韩空亲笔写的,字够多了。刘得道曾经叮嘱他密切关注黄河帮的一举一动,韩空自然不敢马虎,仅仅两件事他就写了好几页,真够详细的了。

黄河帮与丐帮几次交手,各有胜负。不过损失最多的还是黄河帮,他们的基业在洛阳,在京师里的实力可谓底气不足。加上洛阳沦陷,叛军将洛阳洗劫一空,使得黄河帮的基业几乎损失待尽。在京师又被丐帮打击下,最近几乎都没有还手之力了。

阎变天被刘得道当堂砍死,李勇作为他唯一的徒弟又是新任黄河帮帮主,他上任前就是拿杀刘得道,为师傅报仇来说事。不过这几天来看,几乎是雷声大,雨点小。别说报仇了,连黄河帮的大门都没出来过,这个让丐帮上下都疑惑不已?

黄河帮吓怕了还是有自知之明,知道不是丐帮的对手就懒得出来挑衅了?刘得道却不那么认为,表面上越是平静的事,暗里可能就是狂风暴雨。总之,丐帮不要被这表面迷惑住了,一切要谨慎对待,日后便知晓。

刘得道暂且将黄河帮的事放在一边,去了一趟杨府。向杨国忠汇报一下研制战车的进度,随后他拐弯抹角的道出潼关可能有安禄山的内应,希望他派人去提醒一下高、封二人。毕竟国家大事高于于一切,杨国忠虽然与潼关二将关系不和,但是他应该明白,潼关一旦失守,也关系到他的利益。

刘得道以为他能明白,但是,杨国忠听了刘得道的话,却摇头摇头拒绝了这个建议。这事只是空穴来风,无凭无据,盲目派人去前线提醒,恐扰乱二将的心弦,和关内将士们的军心,这个善意的提醒是多此一举了。

杨国忠听不进去,刘得道也没办法了。宿命真难于琢磨,历史上,高仙芝、封常清死于李隆基杨国忠等奸党之手,这次如果他们被安禄山的内应算计死了,注定他们免不了横死的命运。

按照惯例,刘得道每次来杨府少不了要噌一餐酒饭。毕竟二人是结拜兄弟,酒桌上容易联络兄弟之间的感情。喝的差不多的时候,刘得道再次拐弯抹角的向杨老哥打听他妹子杨花花的消息。

自从与刘得道的关系曝光后,杨花花就被李隆基打进冷宫,任何人都不准探视,也不准任何人在谈论杨花花这个名字。

毕竟是自己的好情人,刘得道释放出来后,一直在暗中想方设法的打听她的消息,但是一直查无音讯。刘得道很担心,杨花花很可能被李隆基赐死了。她和刘得道被高力士曝光,闹得人尽皆知,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真的有私情,但无风不起浪,这也关系的后宫的制度,尊严和礼仪,杨花花在暗中被李隆基赐死也可能。

听刘得道一提起杨花花,杨国忠的脸色马上一沉,一股脑的将一坛酒的喝个干净,然后趴在桌面上不醒人事了。很显然,他不想谈论此是,也有避开嫌疑的可能。

刘得道心里对杨某人的行为鄙视不已,他们毕竟是兄妹,虽然不算很亲。但是杨花花之前得宠,也为他在皇帝面前争取不少的好处。没想到,一大难临头,杨瘪三就翻脸不认人了,连兄妹之情也舍得抛开了。

经过几日的努力,刘得道主持研制的战车计划以初见成效,第一批铁板新鲜炼制出炉。一面面几平米大的铁板,经过敲打磨平,硬度和平滑跟现代的铁板自然没得比,还很粗糙。不过刘得道已经很满意了,因为研制这种战车就是拿来撞人,撞马的,越粗糙越实用。

铁板是研制出来了,新的难题也随之而来。要怎么拼装成四面铜墙铁壁的铁车,这个得让刘得道好好研究琢磨了。陈铁匠建议,在铁板的四周打磨出几个缺口,这个切口对应连接的另一面铁板的切口,然后用熔铁浇灌接粘合。

陈铁匠的建议与刘得道的想法不谋而合,不过这粘结的效果如何还需有待考验。

这个难题基本解决了,另一个难题接踵而来。就是车轮的承受能力,这些铁板厚度实在是有点厚了,一面铁板大概有几百斤重。按照刘得道的设想,如果将几面铁板合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大铁车,那么这个铁车的重量将是惊人的。唐代的车轮一般都是木头做的,也有铁做的车轮。不过曾受的重量不多,这战车重量实在太重,就算安装八个铁轮也是承受不住。

成匠师建议将铁板再打薄一点,减轻重量,同时,这车轮也要加厚。战车一定要装四个轮子,况且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轮子多了,怎么转方向也是个难题。

这个倒是难不倒刘得道,他想到了三轮这个方法。战车前面中间安装一个轮子,后面两个。而且这个轮子可以用两个轮子粘合成两个 ,两个不行在用三个,总之,轮子越厚越好。在战车前面的轮子可以左右摆动,这样转方向就很容易了。不过以现在的能力,能不能研制出让轮子左右摆动的零件,这个目前来将还真没有。在古代的车子一般都是用马拉,那转方向也是由人指挥马才能转方向。

说到战车,大伙并不陌生。军队之中,一排战车在前当先锋,往往能起到冲锋陷阵的作用。战车的起源可以追述到炎黄帝时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流行。不过到了汉代以后,这战车开始被遗弃,原因是这战车只能在平原大战中当冲锋的用途,只要敌人挖个陷阱,驻个墙,这战车就失去的用处。

刘得道之前在李隆基面前夸口,说可以研制不用马拉的战车,不用马拉还能走?这个想法的确令人大吃一惊了。听刘得道的介绍,这个战车若是研制出来,它的样子可比一幢房子一样大,耗费数万斤生铁。马撞不翻,人掀不动,百石的弩箭也打不穿,可以面对成千上万的敌军直接压撵过去。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在敌军中横冲直撞的话,这杀伤力将是惊人的。

有想法是对,能不能研制出来还是个问题。就在刘得道等人废寝忘食的研制时,潼关那边发生一件大事。

这件事发生的太离奇,封常清在前线军帐中被人毒死了。而这个下毒的人已经被抓到,正运往京城受审。不过这下毒的人居然是高仙芝的亲卫,那亲卫还承认了自己是受了高仙芝的驱使下毒害死了封常清。

原因是高仙芝与封常清经常发生过争执,高仙芝一怒之下,派人下毒杀死了封常清。关于两人经常争吵,这一点也不是什么大秘密。两人都是战功赫赫的名将,同时,都是败给了安禄山之后才退守到潼关。好在他们守住了潼关,置叛军与关外。

李隆基便顺水推舟,命两人全力坚守潼关。封常清为主将,高仙芝为副,但是在重要的决策上,两人可以共同商议决断。也就是这个原因,两个人经常各据一词,争吵不断。

不过关于高仙芝杀死封常清的动机,刘得道对此覆之一笑,这个杀人动机实在是太牵强了。高仙芝若真想杀人夺军权,何必用自己亲信去杀人,杀人后还这么快被人抓到,把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这一定是安禄山潜伏在唐军的搞的陷害阴谋。想必高仙芝也是问心无愧,将那杀人嫌犯送入京城,请皇帝还自己一个清白。不料,李隆基居然将此案交给了杨国忠审理。难道李隆基不知道杨国忠与高仙芝不和,这不是将高仙芝陷于死地?

果然,杨国忠接手这个案子后,马上向李隆基进言,说:高仙芝跟此案有关联,必须将他押回来受审。而且这件案子已经牵扯到了军权的利益,影响太大,高仙芝已经不适合做军中的主将了。至于有谁去顶替潼关主将的位置,可以叫哥舒翰去镇守潼关大军,以他的声望和能力完全可以顶替高仙芝。

李隆基听取了杨国忠的话,下了一道圣旨,派刚刚战败回来的哥舒翰火速前往潼关,同时将高仙芝押解回京受审。历史同样是惊人的巧合,哥舒翰临危受命前往潼关接替高仙芝镇守,对抗安禄山的大军了。

大战期间,临阵换将自古就是兵家大忌。唐军前线一下子换了主将,副将,对于下面的将士造成的影响会很大。叛军就有机可乘了,刘得道开始对唐军以及高仙芝的命运堪忧了。

潼关正对二十里处,有一个小镇叫商洛。安禄山主力大军便驻扎在此,大军主帐内,足以容纳五六十人盘膝而坐,但是此时里边却仅有七八人,就是这七八人,已是聚集了整个叛军的最高将领。

骆驼毛的厚地毯上,在大帐角落里架着八个熊熊燃烧的火盆,但是帐中间众人坐处仍然有些昏暗。

安禄山一身肥胖的身体犹如一座小塔山一样威武雄壮。他坐在中军主位,双手按膝,素有威仪。一双虎目扫过,面前的人都微微低下了头,不敢与他对视。

只有一个满面风霜、鹰目凛凛的四旬壮汉盘膝而坐,淡淡的不言不动。这壮汉便是他把兄弟史思明,在与唐军交战的期间,此人立功最多,作战最勇猛。

史思明坐下便是安守志、李归仁、蔡希德、崔乾祐、尹子奇、武令珣、田承嗣等等一干猛将兄。

此时的安禄山刚刚过了五旬,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硕伟魁梧的身子不耐地抻了抻,对史思明大声说道:“明日便是高仙芝与哥舒翰交接军权之日,也是他们无暇顾及的时候。哥舒翰这个老东西还没吃够苦头,咱们明日再给他尝一尝,哈哈,箤干啊,明日攻城之战就由你指挥,务必将潼关拿下”

史思明连忙站起,抱拳道:“请大帅放心,末将一定不辱使命。”

“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安禄山淡淡笑一下,语气一转,道:“听说你在京城里有个相好,而且很有名气是不是?”

安禄山所说的相好指的是仇崇艳,史思明波澜不惊的脸色此时微微一窘,忙道:“大帅,其实我们只是萍水相逢,那女子是很有出名,还是因大帅你而起,就是上次您花万金买的第一夜的那女子。”

“哦,是嘛,哈哈”经他提醒,安禄山终于想起来,哈哈笑道:“你很喜欢赶明儿咱们杀进京师,就将她做你的王妃如何,哈哈哈。”

“王妃?”帐下众将一听到这个词,顿时间兴奋起来。他们起兵一年多以来,迅速席卷了黄河两岸的地盘,早有人提议安禄山可以称帝了。不过安禄山却另有打算。

刚才那句话,可以表明安禄山这是称帝前的预兆,估计是攻进长安后就开始称帝,他们这些猛将自然也跟着封王封侯了。

总之,明日的潼关之战将是至关重要了。

。。

大唐得道三百七十章 事势无常(正文)

三百七一章 潼关大战

这一日凌晨,有大雾,阳光刚刚穿过重重迷雾照进潼关城门上,城下隐隐绰绰忽见大队人马出现。d疯'狂'打)此时大雾弥漫,视线不足百尺,城头守军急忙呼应四城避关自守,查探来人情形。

一个小校攀在城头,向城下张望一阵,看不清来者身份,便高声喝问道:“城下是什么人?快快报明身份,否则我们就要射箭啦”

回答他的是一串怪叫,随即几枝箭矢射上城头,小校大骇,急忙退开几步,高声大喝道:“不好,有敌袭”

顿时间,战鼓声、梆子声此起彼伏,整座潼关城池骚动起来。

“快看,那是敌军,敌军要攻城了”

敌军要攻城了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声响起,潼关城门再次拉响了警报城关上鼓声大作,数千名唐军急急忙忙散开来,迅速的布置防守弓弩,弓床,炸石,一字排开等待敌军到来。

刚刚从高仙芝手里交接军权的哥舒翰听到士兵警报,亲自出来。他腿上中风,行动不便,就由两名亲信挽扶着登上城头查看情形。这一看之下不禁大吃一惊,此时阳光渐渐强烈,浓雾消散,城下叛军人马已大略看得清,远远的只见人头攒动,如潮水般的气势,慢慢涌来。看模样叛军这次攻城竟然足足有六七万人之多。

哥舒翰见到敌军声势浩大,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暗暗叫苦了。他昨天刚刚到达潼关,有很多部将,许多城备事物还未熟悉,敌军就来攻城了。恐怕,今日这一仗注定很惨烈,安禄山给他一个好大的见面礼了。

哥舒翰年老,但他经验丰富。昨日他一接手,就想到敌军有可能趁他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前来攻城。所以他早就派一队唐军就在城墙上和衣而睡,边睡边守城,没想到敌军还真来了。

叛军这次负责指挥攻城的将领是史思明,他骑着一匹黄骠马,鹤立在中军,四周站的尽是密密麻麻的范阳军队,一眼望不到尽头。史思明望着城墙上忙碌的敌军,冷冷一笑,手中令旗高举,用力挥下,喝令道:“一二四队攻城,三队侧翼掩护,杀”

鼓声隆隆下,数千名范阳军立即朝城墙这边冲杀过来,个个悍不畏死,他们举着铁盾、手抓长枪,大刀,密密麻麻成千上万的人马前仆后继地攻打着

关隘,兵器的寒芒不是刺入眼帘。在城门正对中,一队盔甲鲜明的敌军护卫着一队扛着巨大梁柱做攻城木的士兵向城门处攻来。

两个侧翼喊杀喧天,黑压压的骑兵队骑马驰骋,利用他们卓绝的箭术,不断向城头发射,掩护潮水一般架着云梯和攻城战车的人马向前。

眼见敌军杀到城下,哥舒翰眼里闪出一丝的神采,久违的激情,满腔的热血,他感觉到年轻时的那股冲劲了,握紧手中的令旗,用力一挥:

“给我狠狠的打”

“打啊”

“杀”

一时间,城上城下,旌旗飞舞。范阳军用抛石机、弩机等攻城器械,向城上抛射着巨大的石块、燃烧的火球。砸中城墙发出刺耳的轰然炸响,浓烟滚滚。

城上也向城下还以颜色,远用抛石、弩箭,近用滚木、擂石反击。无数架木梯顶到城墙下,一个个敌军毫不畏死攀爬而上,遥遥望去,不断有攀援到一半的人体坠下城头,摔成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残破的云梯、燃烧的攻城战车散落各处。

城关隘上,唐军士卒们在不停地来回走动。搬运器械的,游走射箭的,持着钩镰推拒云梯的,向城下不断投掷滚木擂石的。在这样火力密集的攻防中,仍有一拨拨悍不畏死的范阳军不断上城头。在一轮反扑后变成一堆肉酱。

一辆硕大结实的撞门车在数十名士卒的扶持下冲向关门,前端露出一丈多长的尖锐头端撞击厚重结实的城门,撞门车上安装了扇形护顶,石块砸上去、弓箭射上去都不能伤及下边的敌军。

那一下下猛力的撞击,哥舒翰的心也提了起来。当然,敌军这点伎俩当然难不倒全年累月的守军和哥舒翰了。这时城头上有人将一个特意准备的一个黑色陶罐对准城下那撞门车砸下。那陶罐准确砸在撞城车护顶上摔得粉碎,随即有人将一支火把掷下,整个撞城车轰地一声燃烧起来。几个敌军身上溅了油,因为身上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兽袍,顷刻间变成一个火人,嘶吼着满地打滚,想将烈火压灭。

这边一乱,敌军撞门的计划立即被瓦解,这一波攻势稍稍平息下来。

就在这时,范阳中军中,史思明的令旗再次挥下。又有近万范阳军冲杀过来,如同燎原烈火一般席卷狂飚,马蹄轰隆,大地震憾。冲锋的骑士发出摄人的呼啸,声势极为骇人。

一队骑兵在中间骑射掩护,步兵分居两侧拖后,这种阵型就是锥形攻击阵形类似但是队形更加密集,唐军几乎随意丢进去一块石子,都可以砸中一个士兵或马屁。中军冲锋骑兵利用疾驰的快马,和精准的射术,借着强悍的冲力想一举破掉唐军的防守。

眼看这等骇人的威势,经历过无数战役的老将哥舒翰也不禁暗暗骇然,但是这时也只能跟敌军死拼了。对付骑兵,从长枪大阵御之,长枪兵在他的指挥下立即奔赴谷口,匆匆布下了一个纵深九列的凸半圆形阻击阵。

但是叛军的箭矢实在是太密集了,雪白的地面,高耸的城墙上,刷地一声,就象乍然长满了一大片野草,角度刁钻些的箭矢还是射中了一些士兵。紧接着,夭矫如龙的鞑子铁骑到了。

这种长达两丈的红缨枪以白蜡杆为体。积竹积竹为柲,再密密缠以多层丝麻,层层髹以上等耗漆以胶合紧固。最终通体漆成黑色,枪杆刚柔相济,坚韧无比,寻常刀斧难伤,可受大力而不折,坚韧比之用钢铁打造的枪杆毫不逊色,而且比较轻便。

作为先锋的铁骑冲到了,他们明知是死,但是已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甚至只要稍一迟疑犹豫。就会后续源源不断的大军铁骑挤撞踩踏而死,只有冲上去,无论他们心中是否畏惧,是否愿意。

密集如林地长枪闪耀着刺眼的锋寒,成三十五度角斜斜上指,战马还未触及枪尖,马上的骑士就发出绝望的一声狂吼,挺起身子挥起手中地大刀狠狠向下劈去。

“噗噗”、“咔嚓”声不绝与耳,那是长枪贯入马屁人体的血肉之躯时发出的声音和被巨力折断的声音,马上的骑士在惨叫,地上阻击地长枪兵也在惨叫,人仰马翻,血花四溅。

蹄声如雷,第二对骑兵迅捷无比地到了,扬在空中的鲜血还未落地,他们的马蹄已将战马和人体毫不留情地踩踏在地,又是沉闷地枪戟贯入人体马身的沉闷噗声,和士兵绝望的惨呼声。

骑兵暂时压制住唐军,随后的步兵就象潮水般的涌来,面对从天而降的弓弩,石弹,冲在罪前面的敌军战士就象撞到岩石上的浪花,猛地在咆哮声中扬起,然后重重地摔下,摔得粉身碎骨,后浪继续义无反顾地撞了上来。

面对敌军猛烈的冲锋下,九列纵深的密集枪阵无法阻挡势不可挡的范阳大军了,他们终于跌跌撞撞地冲垮了阻截阵形,在离城下三丈距离,利用精准的弓箭继续对城上的唐军进行剧烈的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