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适得其反,万民书

玩唐 午后方晴 3864 字 3个月前

钦州的公主塔与大派送,继续吸引着天下百姓的关注。

以至大家都疏忽了另一件事,突厥再次入侵。

李显有些愤怒了,在母亲时候,你们突厥人说母亲不是李唐正统,现在到我当皇帝,是李唐正统了吧。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入侵。于是让张仁愿担任灵武道大总管,对付突厥人。

张仁愿同样也十分生气,而且筑造的几座新城也不是吃素的,接任后,立即做了布置,而且破例任用了正在庆州与原州担任司马与长史的萧蒿与张孝蒿。两个人在血字营中,让老武调开,但到了李显上台后,又调动了几次,结果成了现在这个闲职。除了他们还有王晙、张守珪、郭知运、孔黑子、公孙云、李楷固、乌可利等人,也被调到各个地方担任看似重视,却是闲赋的职位。

没调走的还有许多精英,包括莫贺干、郭虔瓘、王君绰、哥舒翰、薛讷的儿子薛蒿,也是跟王画出兵洛阳的一批人,现在呆在鄯南一带过着看似的悲惨生活。还有另一个人,张守珪,因为主动带兵配合王画,发配到了四川去了。

这两个人虽是文人出身,多少让人忽视了他们的勇力,但他们在军事上的才能,远远超过普通的大将。特别是张孝嵩极北一行,已经成了唐朝一个传奇。

得到张仁愿的授命后,两个人看了地图,立即从原州出发,直奔灵州,东边张仁愿沿着黄河北上。不顾天气开始寒冷下来,在丰州西边沙漠上,一左一右追击。

其实这时候突厥听到唐朝大军北上,已经带兵撤回。但三个人皆非凡物,将兵贵神速的含义发挥到了极致。还是将一部分突厥军队追上。在贺兰山北的沙漠上交战了半天,突厥人大败而退。也将大部分被突厥人抢走的战马与百姓重新收了回来。

消息传到京城,李显一开始很高兴。

然而一会儿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萧嵩与张孝嵩严格来说,也是血字营的将士。就是张仁愿,也曾经得到过王画的推荐。虽然不好说,但对王画潜在的影响力,有点忌惮。

张仁愿还好一点,主要就是萧嵩与张孝嵩。

于是下旨,让萧嵩与张孝嵩二人因功迁入襄利二州担任刺史。这两州皆是唐朝上州,也不算亏待了两个人。不过主要是不想他们执掌兵权。还好,两个人本来就是文臣出身,都无所谓。

又让张仁愿回京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实相。

然后将宰相韦巨源与杨再思喊来,询问王画的事。都一年多了,得让他回京。

还有一大群宗室弟子,两个女儿,离京好几个月了,也该回来了。想到这里,李显十分不解,难道钦州真是一个好地方,为什么这十几个孩子出去后,几个月都不想回来?

能想回来吗?

明年春天还差不多,现在长安与洛阳冰天雪地的,但钦州正是不冷不热的好时光。

而且百姓对他们比长安百姓尊敬十倍,也许这个地方来的贵客太少了吧。其实非然,与他们身份没有多大关系,主要听到王画与李裹儿的关系,认为他们是王画的亲戚,所以才对他们格外尊敬。

虽然地方小了一点,可好玩的地方多,捕渔打猎不说,平时里可以荡荡小舟,或者与一些前来游玩的文人,看看山水,在公主塔下,摆着小酒席,饮诗作赋,相互吹捧。

最主要没有长辈的唠叨,没人管制。王画要求很简单,只要不扰民,随你怎么玩,不但随你玩,我还拿钱来,让你们玩。因此,这群屁孩,特别是十几岁大的世子们,就象脱僵的野马一样,玩疯了。

也有点想家,至少都购买了一些礼物,寄了回去。

不过有多想,很是让人怀疑,甚至他们还产生一个想法,过了这一村就没有这一店了。想一想,马上回到京城,王画也回到京城,以后还有这个机会外出么?

所以大人们在家惦念着,担心在化外之地,孩子受到伤害。不断地询问回来的太监,孩子在那边过得如何。可这些世子们很少过问他们父母现在如何。

听了李显的话,杨再思说道:“王画是要回来了,而且夷洲之事,也不能拖得太久,需要王画回来商议。但有一个问题,就是王画回来该授何职?”

王画离京时是户部侍郎,那不是贬职流放的,而是开柘岭南,解决流民安置的。圆满地达成了任务,一下子使朝廷四十多万流民安置下去,也就是说户部上多了四十多万百姓。不但如此,凭空变出来,几个上州中州,产生的影响,在未来若干年都会使朝廷受益。还有平稳粮食,找出几大铜矿的功绩。

如果是一般人,就凭借其中任何一条,官职就嗖地一声,冒上去。

可王画怎么升?

本来户部侍郎已经属于顶级官位,再往上升,也只有几个宰相地位与六部尚书。当然有各大都督府都督之职,可那是地方官职,再高也不能作数。也不敢授,那是统管数州军事民事,如果让王画掌握军事,出了事,谁敢负责?

难道让王画做六部尚书与宰相?

李显皱了一下眉头说:“是啊,太小了

一点。”

才二十一岁,连王画自己都说过,现在拨为公爵,以后有功怎么办?难道不到三十岁将他拨成正二品从一品的虚职,逼他离开朝堂?

但如果不奖励,不是寒王画的心,可能他真无所谓,是寒天下努力奋斗官员的心,是寒天下百姓的心。

很纠结,虽然王画对朝廷有很大作用,所以韦氏有时候愤怒的同时,也不得不自嘲地想,就是将王画当作一个救急箱也是好的。至少现在看来,好象真没有什么难倒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