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这首诗不是眼前这个少年所作,真正的作者是现在的洛阳留守,朝中重臣李峤。
自己是来挑战七姓所有的才子文人的,李峤也许这首诗刚刚写出来,还没问世。现在拿出来作为比拼的作品,并不过份。
前世就对这首诗十分地喜欢,最让他不平的是这首诗在许多唐诗选集里都没有选入。而那些选集里的许多诗则远在此诗之下。如果《洛神赋》还因为内容流于艳情,没有入选《古文观止》,还可以解说。
但这首诗内容却十分地优雅轻快。或者人品的问题?可李峤的人品虽然有些争议,至少比宋之问与高骈好得多吧。
很不明白。
当然他也不可能为了此事,特地去编撰一本新的唐诗选集。
不过为什么要交给崔家的人。想了一下明白了一起原因。这是交情,只有这样相互地交往,感情才会加深,抱成一团。
老武坐在远处,本来想等王画的诗出来,一道过来看看。现在看到连王画都轻击了几下掌,表示对这首诗的欣赏。她终于从椅子上站起来,走了过来。
看着遮壁上: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果然是首好诗。
果然是七姓!
虽然王画才气咄咄逼人,但七姓同样也是人才辈出。
看罢了这首诗,大家看着王画,这时候太子监的博士再次将王画的卷轴打开。众人看了又是一片叫好声。这首诗正是崔灏的《黄鹤楼》。
若是一般人看到后,一定会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可这几个七姓弟子,站在哪里,如果一根根标枪,动都不动一下。脸上更是带着自始至终的笑容,仿佛这几个人不是人,而是一块块美玉,屹立在阳光下,闪着湿润的光泽。
这样的俊逸风采,同样也使围观的许多少女感到心折。许多人都在心中感叹,难怪世人想疯了,都想与这七姓十家姻亲,这样的人才,那一个不喜爱。
至于王画,没有人去想,反正将他当作了一个高峰了,非人的一种。现在如果不是老武赐婚,如果不是一些高官看中,王画再不开口,都没有人主动到王家上门提亲,将女儿嫁给王画。
两首诗出来了,今天与三天前不同,必须决出胜负。
国子监的博士往两边一站,走出来一个老者。王画看了一笑,正是国子监中学问最好的孔博士,同时他还是出身于山东孔府。这有可能是中国历史真正的一个世家,但不是贵族,因为他们很少进入权利的核心。
孔博士出来点评,这是一个很公正的人选。大家都点头,表示默可。
孔博士将两首诗看了看,说道:“这首小诗使某‘看’到了风,某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才情,才能将这首诗写得如此形象生动雅致。”
说完感慨地摇头着头。这也是一个很公正的评价,王画暗自点头。
又转向了王画这首诗,说道:“某看到了这首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想立即乘一匹快马,到武昌去看看这座黄鹤楼,顺便吊古怀乡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