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楚溪客从前种下的因,这时候结出了果

执失不怵、贺鲁阿栾这两个突厥人虽然在长安过得有些落魄,回到西北却是部落中有头有脸的人物。楚溪客依靠他们的关系,不仅买到了足够的棉种,还换来了大量的牛粪、羊粪和马粪。

这个时代的耕作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西北等地比江淮地区更要落后一些,完全不讲究精耕细作的理念,无论什么东西种下去都是靠天收,能收上来就收,收不上来就饿肚子。

简直难以想象。

因此,楚溪客对这批肥料十分重视,从晾晒到沤肥亲力亲为。

于是乎,平川军的将士们第一次见到他们的小少主,就是在一堆马粪前……

贺兰康早就显摆过自家崽了,夸耀楚溪客多么聪明伶俐会赚钱。这位表里不一的老父亲还在部下们跟前放大话,说是早晚有一天让西北的将士们吃上楚记丸子汤!

因此,即使楚溪客不在平川,平川军中却满是他的传说。上到军中将领下到守城小兵,早就想见见楚溪客的真容了。

只是,楚溪客进城那天由于自责加担忧,把自己关在马车里没出来。直到这日,听说他在地头种棉花,一众贺兰家的副将专程来见他。

万万没想到,看到的会是这样一副景象

白白净净的小少年,穿着好看的丝绸衣裳,一脸严肃地站在粪堆前,还用隔着帕子抓起一块干巴巴的牛粪,捏了捏,闻了闻,还扭过头和旁边的人讨论。那架势,让人觉得他手里抓的不是牛粪,而是晚上煮菜要用的猪头肉!

呃……

只听说品性高洁的读书人“视金钱如粪土”,这还是头一回见到实实在在喜欢粪土的!

就这样,楚溪客“喜欢粪土”的“光辉形象”从此在平川军中挥之不去了。

其中有一个牵马的小兵,名叫狗蛋。直到很多年后,狗蛋成了平川军左将军,每年回京述职,看着高坐在龙椅上的楚溪客,眼前都会不由自主地闪过他抓着粪球的模样……

楚溪客对此一无所知,暂时。

他一心改善耕作技术,用农家肥改善土壤,同时提前泡制棉种,增强抗病性,然后选出一块试验田,指挥着楚记余下的员工进行耕作。

之所以懂得这些,还要感谢小学时的作文课。

大概是三年级吧,老师让写一篇观察日记,别的同学观察豆芽,观察大蒜,观察猫草,基本三五天就能把日记交上去了。

楚溪客在桑桑的“帮助”下,选了一把棉花种子,还认认真真地做了育种、耕地、施肥、打尖的攻略,就这么一天接一天地观察着,结果就是,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他的观察日记还没有交上去……

为此,楚溪客还被全班同学嘲笑了一通。

当初觉得很丢脸的事,如今成了他赖以生存的技能。

前期工作做完,后面在田地劳作的过程大伙就不让他插手了。

长安那边依旧没有消息,楚溪客不敢闲下来,于是干脆叫上钟离东曦,去湿地抓野鸭。

平川军驻地西南高,东北低,从贺兰山往东,有平原,有草甸,也有连成一片的湖泽与湿地。骑着快马跑上小半日,就能看到一片野鸭群。

这还是贺兰康告诉楚溪客的。

那时候,贺兰康一边啃着鸭脖一边说着西北的洒脱生活,楚溪客还十分向往来着。

他曾盼着有一天会过来,亲眼看看这番美景,却没想到两位家长都不在身边。

贺兰康最爱吃卤味,尤其是鸭脖,他可以一边看兵书一边啃鸭脖,犄角旮旯的肉都能挑出来。

“我要抓五只、不,十只鸭子,全部做成卤味,等父亲和阿爹回来吃。”

这是头一回,楚溪客没有调侃地叫贺兰康“阿娘”,而是一本正经地称为“父亲”,贺兰康却没有机会听到。

钟离东曦握着弓箭,温声安抚:“那便打十只。”

然后,楚溪客就躲在钟离东曦身后,听着他打了十只绿头鸭。

这个时代还没有自然繁育的大白鸭,最常见的便是灰色的野鸭和这种擅长迁徙的绿头鸭。肉不肥,但很有嚼劲,反而适合做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