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后晋石敬瑭拱手将燕云十六州送到了契丹人的手中。因为十六州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其他的文化活动都要比契丹内部更为发达,所以当时的契丹统治阶层对于这一地区非常重视,设立了幽州为南京,而将原来的南京辽阳府改为了东京。
燕州收复,于宋人来说自然是大好的消息,当时消息传回京城的时候,也确实由朝堂到民间引发了一波欢庆的热潮。
但此时此刻,对面坐着一个辽人的官员,这话题就稍稍有些不那么自在了。
李骞在旁边咳嗽了一声,轻声提醒,“我们承蒙贵国使臣相邀,只为交流技艺而来。我们带来的,是国中最新的戏文、曲谱,与国事无关。”
刘长英也很快摆正了表情,打着官腔说:“如今皇上还在中京,刺史大人会上书与鸿胪寺商议,然后再确定诸位的行程。”
司空与李骞对视一眼,问道:“那我们就在顺州等着?”
刘长英点头,“顺州也有不少值得一游之处,几位正好走走看看,也不枉千里迢迢来一趟了。”
说起这个,大家的表情就都缓和了。
见谈话的氛围足够友好,刘长英就提出要派手下的主簿去给他们上上课,讲一讲辽国宫廷的礼仪、风俗。
这种事大家也都觉得理所当然。毕竟在西京的时候,要进宫表演,内侍省也会安排宫里的教习来给伶人们讲一讲规矩礼仪。
司空趁机提出要求,说想学一学契丹的语言,了解了解契丹的历史。
刘长英并没有想太多,反而表现得挺高兴。一直以来都是辽人追着学宋人的东西,诗词曲艺什么的,难得有个宋人想主动了解他们的文化。
至少这种态度还是很有诚意的。
从刺史府出来,戏班的人就跟李骞师徒俩分开了。
师徒俩带着随从,打算在街上走走。
顺州与燕州、涿州相似,都是宋辽混居的城市,因为与燕州之间局势紧张的缘故,城中的商业活动也受到影响,但总体而言,倒还安稳。
辽人所开设的商铺售卖的多是北地运来的皮毛,高档一些的商品有契丹的手工艺人制作的一些首饰、艺术品,也有一些辽国的传统吃食,一些宋人叫不出名字的干果制品,以及风干腌制的肉类。
司空知道他们身后是有人跟着的,而且像这样的走街串巷其实打听不出什么有用的情报。最大的收获,也不过就是熟悉一下顺州的地形。
他也乐意像个普通游客一样,做出一副单纯的观光的姿态来。遇到汉人开的店铺,或者与乐器相关的店铺,还会跟人家多聊几句,打听打听顺州城的情况,也多是“哪里有好吃的”,“哪里的东西价格公道”这一类的问题。
司空年轻,长得也漂亮,嘴巴甜起来的时候,一般上岁数的人都招架不住他。因此一圈逛下来,倒把顺州城的地形摸了个七七八八。
遗憾的是,这一路上始终没有什么人主动跟他接触。
刘长英安排的教习转天一早就走马上任了。
这人自称姓贺,比刘长英年长几岁,名叫贺年佑,听上去是一个完全汉化的名字。人长得白白净净,身形微胖,是个外表非常温和的人。
他把所有人都召集在一起,讲辽国的宫廷礼仪,也讲一些他们自己的风俗,生活方面的小忌讳等等。
这个过程中,他也穿插的讲辽国的历史、地理知识。不过这一部分的功课,其他人就表现得没那么有兴致了。
司空对这些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这年头,地图不是那么普及的东西,尤其还是敌人一方的地图。很多地名,只有落实了具体的方位,司空才能勉强将它与后世的地名对应上,进而联想到它的地理优势,或者物产一类的信息。
但这个话题,贺年佑也不会对宋人展开来讲。
他又不傻。
他讲的最多的,就是他们的中京大定府,因为燕州战事,辽道宗最近几年停留时间最长的都城就是中京。
中京的位置,就是司空记忆中后世的内蒙古宁城县。它是辽国最大的陪都,自古以来就是辽河上游、燕山以北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带,从地理位置上讲,说它是辽国的咽喉也不为过。
当贺年佑用一种崇敬的语气讲起中京那座久负盛名的大明塔的时候,司空注意到他身后的一个书童模样的半大孩子悄悄的冲着他眨了眨眼。
司空,“……”
司空的精神一下亢奋了起来。但他再看过去的时候,这个半大孩子已经垂下眼眸,一副鹌鹑的模样了。
就好像刚才的那两下暗示性的眨眼,都只是司空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