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与其说这是一副工笔画,不如说这是一副没骨画。

这画作并没有用线条勾勒,而是运笔与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

这画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勾轮廓、打底样、 放底样拓描,这也是为什么方寻瑜会如此短时间的时间完成了画作。

宋如琢看愣了。

他看着这幅墨、色、水、笔融为一体的画。

这幅画通过不同元素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让整幅画呈现出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的颜色,艺术形式更加丰富,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也更强。

因为宋如琢只是给方寻瑜发了一张图片,并没有跟对方说那半张画的方法。

但是……

宋如琢看着方寻瑜的画,这飞鸟跟现在陈列在的那张画的方法完全相同,都是通过“积色积墨”的方法,在画中把不同深浅、不同的色彩的颜料层层堆积,甚至在画面上整体呈现出立体感和凹凸感。

整张图也跟那幅《飞鸟》一样,用了混撞冲渍法,交错点彩,不同颜色碰撞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纹理。

不仅如此。

最让宋如琢震感的是方寻瑜补的剩下半张的内容。

之前的《飞鸟》这幅画,鸟的头部并不完整,甚至连飞鸟的眼,其实都是后期处理后加上的,至今还争议颇深。

而跟所有人补充的这幅画都不一样。

另外半幅画……方寻瑜画了鱼。

对于现在的半幅,方寻瑜并不认为那是那飞鸟的眼睛,而是补了无数鱼的鳞片。

原本的青鸟,瞬间完全变了风格。

跟所有人补充的这幅飞鸟图完全不同,飞鸟下端的海水,并不是单纯的装饰背景……而是成为了画作的一部分。

整幅画看过去,鱼身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怪诞而又迤逦。

而这飞鱼和青鸟结合体的神性特征,跟绮丽的色彩对应,而混撞冲渍处理,使画面上的各种色彩之间能够相互交融、相互冲撞、相互渗透……

半幅在天为鸟。

半幅……入海为鱼。

他看着这幅画,像是看到了北极之阴,有一座委羽之山。

于此之地,鸟会死亡、化鱼重生。

整幅画看下来,宋如琢甚至能找到这幅画对应着四方世界的想象与隐喻。

他倒吸了一口凉气。

从右向左看,是东边的鱼化为鸟,对应着日出与升天。

而若是从左向右看,这幅画又像是则是西边的鸟化为鱼,对应着由南向北,日落和坠落入地。

鸟死而鱼生,鱼升而化为鸟,鸟落……再次化为鱼。

鱼鸟互化,循环往复。

飞天,涉水……

互相转化,死亡重生。

宋如琢入神地看着这幅画,感觉自己几乎要忘却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