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刚回到养心殿,就有小太监来报说太上皇让他过去一趟,谈谈早朝上的事情。皇帝嗯了一声,换了身常服便坐着御辇去了太上皇那里。
戴权看着皇帝的神色道:“奴才才让人清扫一遍养心殿。”皇帝道:“不妨事的,留着一两个。”父皇才能安心,皇帝并不在意太上皇安插钉子,他只是有些疑惑,太上皇自从甄家的事情之后,就不在插手前朝的事情了,怎么这个时候突然又管起来,难道是因为盐政牵扯多方利益?
皇帝到的时候,太上皇正在太监的服侍下喂鸟,皇帝赶忙上前接过了太监手里的鸟食碟子,虽然隔三差五都要见到太上皇,可是皇帝心里还是有些惊讶太上皇老去的速度。
太上皇净了手才道:“折子呢,让朕瞧瞧。”皇帝赶忙奉上了两封奏折。
太上皇先翻开了林旸的折子,林旸的字刚劲有力,力透纸背,一股气势扑面而来。太上皇忍不住赞道:“好字。”又细细的看着,周围的人都一动不动不敢发出声响来,太上皇的之间摩挲了一下林旸名字长叹一声道:“少年出英才。”
太上皇又接着翻开了林海的折子,林海的字倒是灵秀清丽,风度超逸,墨采飞动。太上皇随口道:“看着一笔字,还真想不出林海这么一个温润内敛的人养出这么一个锋芒毕露的儿子出来。”林旸虽然看起来温文尔雅可是一笔字却透露出了内里的锋芒,林海虽然严苛谨慎,可是一笔字却透出内心的洒脱。
皇帝在一边却听得心惊肉跳,太上皇不会无的放矢说一句林旸不像是林海的儿子的,可是看着太上皇的神色又像是真的在调侃,太上皇目光依旧停留在林海的折子上道:“林海是能臣又是忠臣,心怀天下。”若不是心怀百姓,按着林海的性子早就会致仕醉心于山野之间了。既然是能臣,那么又何必在乎他到底忠诚于谁呢,只要忠诚于朝廷百姓就行了。
太上皇合上折子问道:“你觉得谁的法子更好些?”皇帝恭声答道:“儿臣觉得各有千秋。”将两人的利弊俱都说出来。
太上皇轻笑道:“你还是咱赞同林旸的法子?”皇帝称是并没有反驳太上皇,林旸的法子主要解决了开中之法的弊端,有利于为九边筹集粮草,这些年鞑子一直骚扰着边关,皇帝早就准备着和鞑子大打一仗,因此才大力提拔有将才的姜璟。太上皇早年也曾御驾亲征过,可是年纪越大就越想着安逸了,并不曾整治过边防,皇帝不想这样窝囊,他也不怕太上皇知道他的心思。
太上皇并没有纠结这个问题,又问道:“福建那边怎么样了?”皇帝答道:“锦衣卫传来消息,穆玢已经死了,穆峥已经接手了他的势力。”太上皇哦了一声道:“竟然那么顺利?”皇上道:“穆玢的身边的谋士早已经投靠了穆峥,因此才会那么顺利。”
“谋士,是谁?”
皇帝有些惊讶太上皇追根寻底,不过还是老实说了:“是为老者,花甲之年。”太上皇接了一句:“举人出身,面上有疤。”皇帝愕然,太上皇冷笑一声:“果真是他。”忽然将桌上杯盏狠狠的扫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