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部分

定的成熟男人。

三王爷夜姬怀年约三十左右,身着宝蓝色锦衣,容貌俊朗。一身干净舒服的气息,温和而优雅,嘴唇边总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华玉与华太师夫妇坐在一席;相国林伟成与大夫人李氏坐于一席;瑞王冷天聿与王妃上官云凤坐于一席;宝宝则带着十九皇子冷天廉坐于瑞王旁边一席。瑞王不时的注视着宝宝,眼中闪烁着一抹温柔的表情。

貌美如玉的护国侯杜宝宝引得席间不少女子偷偷垂涎,不只是吸引了众多女子关注的目光,还吸引了大殿内众多来宾的目光。众多人注视的目光投注在护国侯杜宝宝的身上,各自流露出不同的表情。有的面带微笑上下打量着这个深受天庆皇上宠信的少年重臣;有的则色迷迷盯着这个貌美如玉,闻名遐迩的美少年,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太后林伟蓉是相国林伟成的胞妹。她在宫中时常听到护国侯杜宝宝的大名,不同的人对他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喜欢护国侯为人的则称赞他机智聪敏,才智过人,貌美如玉。恨护国侯之人则说他狡狯奸诈,心机深沉,长着一副狐媚样,是个妖孽。就连自己的哥哥相国林伟成,提起护国侯来,也是既欣赏又头痛。欣赏他提出的那些举措确实对增强天庆国力大有成效。头痛他提出的那些举措消弱了士族门阀、贵族豪强的在朝中的权势,动摇了世家大族对朝中大权的控制力度。

越是对护国侯了解加深,就越是渴望见一见这个深得皇上宠爱的护国侯。尤其是得知皇上在护国侯拒不上朝的要挟下,不得不放弃庇护陈国公、陈贵妃及其陈氏家族。而被皇上和华家一直冷落的华皇后,更因护国侯对其态度的转变,在后宫之中来了个大翻身,不仅重新获得华家的看顾和支持,更是得到了皇上宠爱,得以重掌后宫大权。

护国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竟然能够影响到华家、瑞王,甚至皇上的决定?久居深宫的林太后对护国侯本人非常感兴趣,她一直想亲眼见一见这个被人私下里称为“妖孽”的男子,究竟长的什么模样。

从宝宝进入大殿之后,林太后就一直不动声色,仔细的打量着他。只见他身穿绯色衣裳,年不过十五、六岁的模样。乌发明眸,雪腕绯裳。明眸皓齿,梨雪清滟,一见之下便让人有种惊艳的感觉。沈黑如星夜的瞳眸耀著灿亮的光,一挑眉,一抿嘴,无不灵气十足。

“好个美少年!难怪皇上、瑞王和华家的那个小祖宗会如此喜欢他。就是哀家见到他,也好似有种亲切感呢。”林太后边打量着护国侯,心里边暗暗思忖,“那孩子身上有股子灵气。从眼角,眉梢传达出来的灵气。不过,这孩子给哀家的感觉怎么会如此熟悉呢?哀家可是第一次见到他呀。”

一身紫色织锦衫的冷天廉,此刻不知道说了一句什么话语,逗乐了护国侯,只见他轻轻一笑,彷佛感觉整个天地都为之和暖。

林太后见到护国侯的这个笑容,顿时一惊,一下子抓紧了椅子的扶手,“为什么护国侯笑起来与去世的月娥嫂子十分相似……。”她再一仔细观察,心下更是激动不安,“难怪护国侯给自己的感觉如此熟悉,原来他与月娥嫂子真的是非常相像呢。……只是当年月娥嫂子生的孩子是个女婴,被杜家带走后,也不知道是生是死。杜太医的医术那么好,应该会救活那孩子吧。只是哥哥一直以为那孩子与月娥嫂子一同死了,故而也从来没有起意去查询她的下落。若是哥哥知道月娥嫂子所生的那孩子还活着,一定会费尽心思去查询她的下落。那孩子若是活着,现在也该有十五岁了吧。”

当年,杜月娥被迫答应嫁给大哥林伟成,成为他的侍妾。嫁入林府后,虽然大哥林伟成对她爱如珍宝,视若明 珠,宠爱有加,当她心尖尖一般看待。但被迫嫁入林家的杜月娥却经常忧郁寡欢,愁眉不展。对大哥林伟成也是从来不理不睬。

大哥林伟成知道杜月娥喜欢梅花,特地按照她的喜好,修筑了一处院落安置她,并为院子取名为“梅苑”。杜月娥入府后,从来未曾出过自己居住的院落一步,她总是将自己禁锢在“梅苑”中,除了大哥林伟成的三夫人秦氏和小姑子林伟蓉,杜月娥不与林府中的任何人交往。

杜月娥长的貌美如花,纯美而不可亵渎,仿佛一朵散发着淡淡光晕的奇葩。林伟蓉当时还是个未入宫的小姑娘,她非常喜欢自己这个漂亮、温柔的小嫂子。时常找理由去“梅苑”探望杜月娥。

大哥林伟成对杜月娥的宠爱惹恼了大夫人李氏和其他妾室。她们为此联手对付杜月娥。趁林伟成离开京洲至苍国公干。大夫人李氏和几位林伟成的妾室在母亲林老夫人(林伟成的母亲)的面前不断挑唆,陷害杜月娥。

母亲林老夫人听信谗言,将怀有七月身孕的杜月娥赶到京洲郊外的别院处居住。不久,杜月娥被人下毒惨死,腹中胎儿也随之死亡,一尸两命。大哥林伟成回来后,得知月娥去世的噩耗,痛哭流涕,哀伤不已。

没有多久,林伟蓉被送入宫中为妃,离开了林府。后来听家人说,府中有两名下人,指证秦氏母子下毒害死杜月

娥。秦氏母子被气急败坏的大哥,关入地牢,受到严刑拷打。

林伟蓉知道当年在林府中,杜月娥最信任的人便是秦氏。秦氏也一向与杜月娥交好。秦氏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去杀害杜月娥。为此,林伟蓉将大哥传进宫中,将自己的怀疑、推测告诉他,希望大哥不要冤枉了无辜的人,而放走了真凶。谁知当晚,林府地牢发生大火,秦氏母子死于火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