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又问:“那太阳能和无人机的系统,到底是谁做出来的?”
“看这推特的意思,是沈明洲。”
邵炼不承认,但跑不了学生。
凡是对系统怀有目的的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全球科技大赛展示阶段。
一开始,只是大量能源研究和无人机涉及门类的专家们对比赛感兴趣。
现在,扩大至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机械工程。
组委会收到的问询电话,多是来自各个工科教授,专业复杂得无法归纳出一个相似点。
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在问沈明洲。
展台区域、展台号码、开放参观时间,全都问得详细。
甚至有人提出要查看沈明洲的档案信息,组委会赶紧拒绝。
这是再权威的专家也得遵循基本法。
要看学生的参赛作品,那还是亲自来现场吧。
比赛展示阶段还没开始,沈明洲就有一种……被人沉默围观的感觉。
参观民众进场之前,周围的选手们就带着若有若无的审视眼光,盯着他的展板看。
虽然都是走马观花的看,可他们走到沈明洲这里,脚步明显一顿,连视线都要集中一些。
全球赛的展板,比国内做得更加详细。
连展板上占据显眼位置的图片,不是无人机的外观,而是一张三维透视建模。
带清晰的热成像的那种。
沈明洲的无人机外观,在这种全球大赛里根本不起眼。
银灰色外表,覆盖着有些粗糙的太阳能光板,体积不大,连沙特贵族学生弄出来的黄金无人机都比它外观炫目。
然而,内部的功能一列在展板上,似乎有些不太一样。
从事过专业研究的精英学子,对远红外不太清楚,但是这样可以穿透墙壁的功能,他们以前只在科幻电影里见过!
科研的世界特别现实。
哪怕他们昨晚还在嘲笑沈明洲异想天开,今早见了参赛的“蜻蜓”,他们也能围着沈明洲问东问西。
“这就是约瑟夫教授说的远红外应用吗?”
“处理系统难道已经变成你说的那一套了?”
“能不能飞?既然是项目展示,你能不能你的无人机出来飞一下?”
学生们提问的热情程度不亚于当天在面对面交流会上的举手。
“暂时不能。”可惜,沈明洲给了否定的答案。
他来了美国之后,还没有空把蜻蜓弄去暴晒。
室内太阳光强度不足,美国电压和接口跟国内截然不同。
昨晚,蜻蜓储电过低,沈明洲本打算今天去室外给蜻蜓充电,但是郭嘉良老师主动请缨,让他待在会场。
不能看到展板上吹嘘得神乎其技的无人机本体,围观者的无奈耸了耸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