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秦皇 九州月下 2576 字 3个月前

抱怨是小事,总是以这个借口欺负他就很伤身了,他这是为了两人身体都好。

这天,花花一脚踩翻,滚到河滩里,大半个身体都裹了一层臭泥,委屈地去找阿江安慰。

阿江面色大变:“这老虎我不要了,你别过来!”

花花扑,可劲儿蹭~

严江不得不找了一户人家,给老虎和自己勉强清理一下。

然后便见到了户里一名学宫士子,正在对着一本齐文的《韩子》和秦文的《韩子》对照认字,还用水书写临摹。

严江问起来,才知道这位是自稷下学宫而来的士子,秦文不熟,所以在努力苦读。

他还有很多不懂的,严江正好都懂两国语言,给他讲了一些不懂之处,得到对方十成的好感,然后顺便问他叫什么。

那士子说他叫叔孙通。

严江心里嘶了一声,飞快告辞了,电视里可是演过他的,这位大能跟着谁谁倒霉,也就秦王和刘邦克得住他。

但回到宫里,又想起李信这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学会的学渣,觉得这大好时光不能就这样荒废了。

如今的常用字甚少,秦王又准备统一文字。

嗯,是时候出一本大字典了。

第179章 妖妃

严江素来想做就做, 既然要做字典,便立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统一六国, 最重要的就是书同文, 语言容易被带偏, 但只要控制住文字,便控制了这世上的读书人,他们才是文化的根基,而统一文字, 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必须想办法将这种抵触降到最低。

等六国文字都不能提及了,权贵复国便基本告于完结。

当然,这么大的工作量, 他也不是一个人做, 而是先收集了两千个常用字, 然后再寻到咸阳的博士们, 将这个任务拆开, 每人负责一个偏旁部首的字,让他们找到字的出处,再旁边添加注释。

而他本人则做出了六国文字对照表, 幸运的是,六国文字虽然差异甚大, 但是语法却是未变, 需要的只是将一一对照即可。

因为每个人的任务都不多, 所以不到月余, 这两千个字的解释便差不多了。

严江又把不同的稿子让他们交换校对,最后统一到自己手里,对照阅读后,修改删减了一些太古老已经不用的出处与解释,再让人雕写刻版。

因为这些还要广泛分发校对,所以他吩咐雕工,刻错了一个字就在后边重新刻就好,不必废版重刻,先将就着用。

有这个条例在,雕刻工只用了半月,就已经将上百张版刻好了,而且错漏并不多。

于是乎,如今为止最为厚重的书本诞生了。

虽然尽量把字印得小了些,整书还是有三十多万字,厚厚一大本,拿在手中宛如一块板砖。

严江把这样板砖分发下去,学宫弟子人手一本,让他们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把意见汇总到吕雉那里,最后一起交给他。

在这样的分工合作的大汇编之下,严江终于在秦皇十七年的四月前,做出了一本《秦字典》,做为大秦王朝的诞生礼物。

秦皇喜不自甚,抚摸着这本精装书籍,亲自颁布召令,定此书为各地学室课本必选。

秦皇十七年四月,秦皇举行了改制大典,自称为朕,改命为‘制’,令为‘诏’,颁布召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又将部分宗室分封至偏远郡县,以推终始五德之说,自命秦朝为水德,将十月为正月的颛顼历推广至全国,然后便令王绾隗林两人主管统一度量衡与文字之事。

这一日,解除酒令,不收高税,让天下畅饮,庆祝四海归一。

咸阳城热闹了整整三天,方才勉强平息。

秦皇本人则每日巨量涌来的事物淹没——他忙到连宠幸阿江的时间都没有。

严江开始还觉得能好好睡觉的感觉不错,但这种日子过了一月有余,便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愿意帮上一点忙,让秦王能有一点闲暇交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