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赵嘉应声,从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为招纳贤才,吸引国人的法令讲起。
“当是时,秦、齐、楚等俱有招贤策。有国人来奔,授给田土,有战力者授民爵。秦国律最优,有商君变法,辕门立木,信于民,故秦孝公之后,山东六国之人奔于秦,终成秦国大业。”
“匈奴老上单于继冒顿单于位,威望不及。为慑服诸胡,得其忠,道‘非汉皆胡’,则诸别部尽数敬服。”
赵嘉摆出实例,话中并未点明这两条策略是针对何人。但是,刘彻被景帝带在身边教导,又曾得窦太后指点,赵嘉话音未落,心中就有了计较。
紧接着,赵嘉又提出,时移世易,以目前的情况,照搬前朝条令自然不成,但可加以更改,对自愿屯边的百姓予以优待。
反正边郡地广,以后打下来的草场也会圈进来,丁男丁女一视同仁,授给土地草场,免除数年税收。如随军劫掠胡部,还可以凭战功换取牛羊奴隶。
汉朝有法令,不许奴隶买卖,草原上的敌人就不在此列。
另外,汉有输铜律,犯法者可以钱抵罪。
如果家中无钱,不想遭到酷刑,完全可以请屯边塞。将刑罚折算成屯田数量和戍边的年月。只要不是脑袋被门夹,基本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再则,引入深谙政治斗争的大佬,进一步完善计划,继钱袋子之后,还能从人口方面挖各王国墙角。
事情做得光明正大,哪怕诸王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揪光出策人的头发,咬掉执行者的脑袋,墙角依旧照挖不误。
以此为基础,等主父偃提出“大一统”,朝廷实行推恩令,刘氏诸王的实力会进一步跌落,再无法对中央构成威胁。
这一点赵嘉没有明说,刘彻和韩嫣都能想到。
在条件没有成熟之前,许多事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彼此心知肚明就好。
至于第二条,是为进一步增加人口。
胡人归汉,愿意受到教化,在一定条件下,朝廷可许其同汉通婚。几代之后,即使外表仍留有胡人特征,内心也将自视为汉人,以汉之敌为仇寇。
边陲之地,不乏如赵信一般的汉胡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