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顺风船

通俗来讲,朱棣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在宣扬皇威的同时,借以提高他的国际地位和认可度。只不过他的表现好似有些过了头,忘记中华的帝皇,从来无需得到别人的认可。

即便是百国来朝,也不能说明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只能成为一个笑话。那些国家的使臣,并不在意你中国的皇帝是否为永乐大帝,他们的心里只有大明朝的财富。

既然你要认可,我们就全力拥护,尽情吹捧。只要给钱就行,掠夺你天朝的金银财宝,对我们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精明如朱棣,不可能不知道这些番邦的意图,但他还是强撑着。

为什么呢?就因为这牛皮吹出去了:天朝上国,物产丰盈,地大物博,又怎么能小家子气呢?因而,他也只有打肿脸充胖子,自己吃糠咽菜,也要对外显示出他的阔绰和胸襟。

永乐大帝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世来评判,暂且不论。且说郑和再次悠悠一叹:“说起来这下西洋的起因,倒显得稍微有些滑稽,道长就权且一听吧!

众所周知,昔日建文帝消逝在一场大火之中,成为了大明的一个未解之谜,也使皇上有此而落下心病,耿耿于怀。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一个亡国之君,能有多大作为。

只要皇上得民心,受万民拥护,他建文帝即便是有三头六臂,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根本无需太过在意。不过,以郑某对他的了解,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建文帝定然也会随遇而安”。

洪涛听到他的话,微微点头,没想到他对这个朱允炆竟然如此了解,或许这也与郑和此人的眼光有关吧。随后,郑和将杯中的清茶一饮而尽,洪涛又给他甄满。

只听他再次道来:“永乐二年在泉州港,一个消息传的沸沸扬扬。传闻一个神秘的僧人,由开元寺方丈协助,搭乘阿拉伯的商船出海而去。

就这样以讹传讹,到达皇上的耳中,就是建文帝出海逃离。就因为这个莫须有的消息,皇上发下诏书,组织远洋船队,下西洋寻找逃离的建文帝。

由于我郑和祖籍云南,乃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再加上自小又酷爱航海,故而便被皇上委以重任。以大明国之名义,出使西洋,扬中华之国威。

只有我自己知道,明面上是出使西洋,实则暗中打探建文帝的下落。到现在郑某都不相信这建文帝,逃离了大明国土。他只要不是太笨,断然不会离开故土。

话又说回来,大明疆土浩瀚,哪里藏不得,为何要去那些蛮夷的番邦之地?语言不通,生活习惯的差异,并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

这一点,郑某心知肚明,但是却不能明言,皇上的性格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三下西洋,我询问过许多阿拉伯商船,根本就没有丝毫有关神秘和尚的传闻。

我想,这建文出海的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了”洪涛听完他的话,微笑开口:“关于建文之事,贫道可以保证,他不会再干涉大明的天下,大人尽管放心。

你的猜测非常准确,连贫道也不得不佩服。既然郑大人以诚相告,贫道自然也不能有所隐瞒。此事大人知道即可,无需声张,贫道自有打算,他们该见面时自然会见”。

说完洪涛抬头看了一眼他身边的那个小陈,郑和自然明白他的意思,点头言道:“道长放心便是,郑某知道分寸,小陈乃是我的近侍,可以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