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1 部分

军配合完美的战术以及威力巨大的火枪火炮下纷纷被攻陷,并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而此时的沙俄帝国政坛也动荡不安。

自彼得二世病逝,女皇安娜登基之后便对政务漠不关心,政务一直靠她的情夫比隆与一帮子顾问在处理,加上安娜登基后撕毁将实权交还国家最高机构枢密院的协议并解散枢密院,实行高压统治,已然埋下不少隐患。两年前,她的不在意使得沙俄陷入大清的鏊战中,战败与帝国钱粮巨大消耗的双重压力加剧了沙俄高层的矛盾冲突,沙俄皇室反对她的力量、声浪越来越多,直到今年她病情严重,竭力扶持她那才两岁的外孙伊凡成为沙俄的新皇帝……彻底惹恼了最有资格继承帝位的伊丽沙白彼得罗芙娜,双方明里暗里斗个不停。

伊丽沙白彼得罗芙娜不比安娜女皇,她是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之女,自幼长于宫廷熟悉政治,眼见帝队败退,想起当年被成吉思汗攻至莫斯科的事来,不得不选择暂时妥协,力促沙俄再次向大清请和。

内忧外患,安娜女皇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有岳钟琪坐镇中军,傅恒和弘晈将手头军印交予副将,亲自“护送”沙俄使节再次来到京城。

要说以前大清西北不靖也是因为后头有个暗中鼓动支持的沙俄,这次两国交战,周边诸邦虽不敢妄动,生怕一个不慎被拉入战场成为炮灰,却也在猜测着这场战役肯定打不久,以前大清收拾个准噶尔不也几次三番奈何不得么,况且是有着广袤土地、手中又有火枪火炮沙俄帝国?!

然而事实的结果却教他们大吃一惊,打着礼仪之邦的大清不仅兵精将强,向来以骑射为主的他们手中居然还握着不输于沙俄的枪炮,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打得骄傲的沙俄人节节败退,再次遣使求和。

没有什么比实力更让人低头的,大清至此,真正地国威大振,声名远扬,连海外诸国都听闻。

国家的强盛代表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沙俄的求和也使得历经了近三年的战争可以结束了,这怎不让举国上下为之欢庆、骄傲?!

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是随着这场战役,大清将星涌现,不提早就威名赫赫的岳钟琪、李述泌、宋可进、张广泗等老牌将领,像宁郡王弘晈和初领掌大军的傅恒、以及乌雅兆惠、阿桂等等都提前登上了历史舞台。

富察一族,马齐身上还挂着三等景达侯,李荣保受封一等承恩公,嫡子傅文袭了他原来的一等诚正子爵兼一等云骑尉,其他挂职在任的不谈,这次傅恒以及马武之子保住等人建功回来也免不了升官封爵……

后族如此威势,高、金、魏三家不约而同地生出了联合以抗衡的念头,否则皇后一家独大,宫中哪还有她们说话的地儿?再说,明年便又要大选了。

212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下)

朝堂上关于是战是和的争论并未持续太久。

事实摆在眼前,就算大清的军队攻进了莫斯科,大清也觉得那是一块冰天雪地的不毛之地,得了反而要费人力物力去管,不如见好就收,将签定《尼布楚条约》时因准噶尔问题而不得不放弃的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几百平方公里的领土重新划回大清国土,再让沙俄赔偿大清战争损失,每年称臣进贡也就是了。

且近来东海有倭寇出没的迹象,不得不防。雍正可以说是历代大清帝王中最重水师的皇帝之一,这一世弘历受这方面影响极大,雄心壮志倒有一大半放到了广阔无垠的海域上,但此时却还不到利剑出鞘的时候。

做为军机大臣,就算国库再丰裕,鄂尔泰、张廷玉、讷亲等人也不愿大清有两面开战的风险。

做为帝王能扩大疆域版图是极得意的一件事,弘历与众大臣商议后决定让鄂尔泰领着大学士徐本、班第、傅新等一干老中青臣子组成谈判团与沙俄拟议谈和条约。

沙俄来的议和使团早有心理准备接受“不平等”议和条约,可面对大清“宰杀”仍不由眼角抽搐,这是不是太狠了点?!

在沙皇安娜的□下生活在西伯利亚这片辽阔富饶土地之上的蒙古人等原属大清近亲民族早不堪压迫发生了几次叛乱,对俄罗斯来讲,将这块土地归还大清还减了他们眼前的麻烦,因此前来谈和的俄罗斯使团也心里有数,并不反对。

至于战争赔款?还真没听过,不过打输了仗总要出点血的,这他们也有心理准备,可是一千万两白银?汗,不行,得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