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学术型偶像 铁马倦倦 2868 字 3个月前

楚孑最爱做的事就是考究,因此在听到这些传说时也难免认真考究了一番,发现这些传闻并不是没有道理,至少在米地之前没有正式的名字这一点上是合理的。

古时候因为气候与贫困的问题,居住在云省边疆的少数民族经常会有迁徙的现象,毕竟都是看天吃饭的。

而古时候的米地,正处于墨江、镇沅、新平三县相交的地方,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的并不那么严谨,再加上此地地处偏远,用现代的话来讲,这就是妥妥的“三不管”地区。

虽然是三不管,但其实此地的地理位置随着茶马古道的兴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来来往往的车马商队只要想西行,大多都会路径此地,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

而人一多了,信息流通的就会变快,所以这里的居民不仅认识到了茶叶这个好东西,也通过来来往往的商队意识到了此地的茶品质特别好。

所以,米地的茶就渐渐有名起来了,自然也引起了很多人商人甚至管理者的注意,这才导致了米地的成名。

楚孑在查证完历史之后,早已对这个传闻中自古就出产好茶叶的地方心神向往了,二师兄也不能免俗。

可他们没想到这次竟然走了大运,竟然撞上了米地几个月才开一次的大集。

楚孑的家乡没有赶集的传统,而二师兄自小生长在大城市,也从没见过赶集,因此两个人直接看兴奋了,在人群中窜来窜去,如同小孩一般,引得李文苦笑不已。

米地的茶出名,而集市也很出名,这习俗从很早以前就有了。

最早的时候,当地的集市名叫“赶草皮街”,所谓的“草皮街”指的就是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赶集形式当时居住在附近县、村的居民,每到特定的日子,便会找一块交通方便、距离折中、地势平坦的草坝子(土街道),大家带来各家各户的特产,或者多的东西,来以物易物,或者换一些钱财。

后来,随着当地在茶马古道的加持之下,大家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家里的余粮、余钱也越来越多,这样的“草皮街“也越来越多。

这就导致了大家不知道何时开草皮街,也不知道每次开的草皮街在哪,造成了各种混乱。

而且,大家开始都往一些富贵的村子涌,而那些相对贫困的村子就无人问津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地的山民便自发地组织了起来,按照天干地支,子丑寅卯等等的顺序排列,轮流开办集市。

这样一来,大家只要记住顺序,便不会再走错了,而且那些相对没有那么富裕的村寨也有开集市的时候,进一步实现了共同富裕。

渐渐地,当地人为了区分不同村寨的集市,就给它们起了别的名字,比如赶牛街、赶鼠街、赶虎街之类的,便渐渐区分开来了。

当然,这样的大集市不仅能让大家交换商品和特产,还在当地居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心里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古时候,这里整体交通比较闭塞,还有好多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山林里,平时与世隔绝,不与外界来往。

人员流动不大的话,一个种群就很容易产生退化现象,人也不例外,据史书记载,在哀牢山腹地的苦聪人种就深受其害,不少人发生了视力退化、身形矮小的情况,几乎灭族。

因此,这些集市还有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给了平时不来往的大家一个互相交往的平台,其作用就类似于当今的“相亲角“。

在古时候,来赶集不仅能买卖好东西,还有各种吃的、玩的,还能相亲,所以大家都乐此不疲。

到了现代,这样的集市依旧好玩。

楚孑和二师兄已经彻底撒开了花,当地的各种特产,比如茶叶、药材、蘑菇、毯子,等等物件,买了一堆又一堆。

逛了一个多小时,楚孑才和臭味相投的二师兄收住了手,在李文的不断催促之下,向他们此行真正的目的地进发。

到了界牌村,一下就感受到了不同的氛围。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里是几地交界之处,人口非常复杂,楚孑他们三人只是匆匆走过,就听到了三、四种少数民族的语言,就连李文也不能全都听懂。

穿过了界牌村,他们就算是到了真正的米地茶园。

出乎楚孑和二师兄意料之外,其实米地茶园不大甚至不能说是不大,要说非常小,只有300亩左右。

而就这么不太大的一点范围,据李文说,还分布在了5个村里,由5个村子共同管辖。

这里不仅面积不大、管辖情况复杂,而且古茶树种的也十分稀疏,并不想之前凤凰窝之类的地方种的那么有条理,楚孑根据密度估算了一下,满打满算整个米地也就是一共4000株茶树作用。

而一棵古茶树,年产量也就是0.5-1.5千克左右。

因此整个米地的茶看来不仅质量好,产量少也是它出名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