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国祭日风波

盛世慈光 吾心大悦 2464 字 4个月前

五月初一,大幸国祭日。

在后世,成为大幸帝国最为神圣,最为荣耀,承载着所有大幸人荣誉和信仰的两座纪念馆——圣贤殿和英烈祠,主体建筑已经修建完成。

两座纪念馆坐落在沐家皇陵的龙脉汇集之地,此时只有两道大围墙,中间一座孤零零的主殿而已,但内里已经请入了第一批的文武英烈。

这个地方,在今天,大幸朝的第一个国祭日,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无数闻讯而来的百姓都赶了过来,其中以儒衫的读书人为多,许多白头老者在儿孙的搀扶下过来了。还有许多穿着各色军服,多少带些伤残的军人也过来了,神色肃穆立在道路两旁,等待皇帝过来祭祀。

到了钦天监选定的吉时,德光帝的御驾,在无数甲胄鲜明的御林军的护卫下,缓缓而来……百姓并没有跪拜,都是拱手弯腰为礼,待御驾经过,才直起腰,注目而送。

场面静肃,没有任何人在今天,在这样的时刻喧哗不敬。

文武功德碑前,皇帝下车。

文武功德碑,是多方商量,多方妥协,而后竖立的巨大白石碑,上面并没有单独记载哪个人的功绩,只是列明了能够请入文殿武祠的各种条例。分文武两面,内容不尽相同,但主旨都一样——所有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者,都能进入国家纪念殿堂,享受皇帝,乃至全国民众的香火祭祀。

文武放在一碑,也是表示文人武人,同心协力,共同保卫、建设国家的美好愿望。

德光帝与梅皇后下车,随行的还有被护国公搀扶的,强撑病体的楚王殿下。同时,定王、清河王、特地从边境快马赶回的含山王、忠王、淮南王都到了场。头发发白的临安大长公主,也在白头宫人的搀扶下赶来了,梅皇后和朝阳郡主走出来,一左一右搀扶好了她。

后面是自发赶过来的宗室权贵,在京的文武各级官员,不论品级,浩浩荡荡有上千人。

国祭日,是真正的国祭了,对这些为国贡献的英杰,表示了十分的重视与敬仰。

……

祭祀一事,皇帝是常做的,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德光帝恭恭敬敬对文武功德碑行了礼,并在碑前念了由礼部起草,学士院润色的祭祀祈文。

这里没有扩音碑,德光帝的声音并没有传出太远,但近前的人都听到了,被这悲壮华丽的祈文影响,被这凝重沉肃的气氛感染,个个只觉心中激荡,涌起一种民族自豪感。

祈文内容,也会随着邸报,传遍天下。

……

之后,德光帝率领宗室入殿祭祀燃香,根据惯例,德光帝先进入了圣贤殿。殿堂内,是按照时间为准,依次摆放的圣贤者。

作为皇帝,除了天地祖先,他是无需跪拜其他人的,焚香行礼,默默进行了祷告。之后按照品级资历,大家推举楚王第二位祭祀。沐慈也没有推让,焚香行礼,默默献上敬意,其他人跟着祭祀。

英烈祠内也是一样。

皇帝祭祀后,很快回转皇宫,之后圣贤殿和英烈祠便会面对民众开放,想要祭祀的,都可以进入,但不能越过一些界线,不能对殿堂造成破坏。所有恶意破坏殿堂者,以冒犯国威,以谋逆罪论处。

国祭日,排队想要祭祀的官员百姓络绎不绝,甚至有许多是与殿内被请入的圣贤英烈毫无关系者,只是仰慕,敬重英烈的精神,献上敬意。

一时间,两座殿堂青烟袅袅,香火不绝,这让第一批被请入殿内的圣贤英烈的家属,感到十分欣慰与自豪。

沐慈看到这些反馈,同时利用他已经从邸报中独立出来,命名为《每日朝闻》的大幸第一张官方报纸,对整个国祭日进行了追踪报道,并刊载了许多大文豪激情洋溢书写的各种祭祀文章。

大幸朝的民心凝聚力,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