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部分网友对此讨论得热火朝天。
还有部分网友表示超爱他转行前的纪录片,隔几年就会重温一次, 非常期待他重操旧业。
纪录片,在整个影视环境里,属于冷门题材,不管是如何好评如潮、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受众群体都很有限。
换言之,它赚不到什么钱,全球的大部分纪录片都是国家投资拍摄,靠销往海外的版权费维持收支平衡或者小赚。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纪录片,都是文化传播角度大于商业角度。
就连文艺片都属于叫好不叫座,更不会有人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看纪录片,所以除了一些专门亏钱放映纪录片的剧院,全球纪录片几乎都不会上院线。
因为《离婚》带来的连锁效应,有网站提前联系了张泉青,购买了纪录片的独家版权,并在上线前做了预约播放,但预约人数也没用超过一千人。
这九百多个观众里,大概有一部分是他的老粉丝,一部分是好奇他转行之后的经历,还有一部分就是冲着他在电影节上的发言来的。
张泉青到手的版权费,抵不过他在这部纪录片上的花费,但这部片子对他来说意义重大,本来也不是冲着赚钱去的。
上线前,张泉青多次在微博宣传,最终在十一月底,在一千五百多人的期待下,这部名为《春秋二十载》的纪录片正式登录视频网站。
对不喜欢看纪录片的观众来说,这个类型的影片大概和数学课的催眠程度一致。
漫长的镜头语言,没有太大情绪起伏的叙述方式,偶尔插入的采访式自述,都会让人昏昏欲睡。
张泉青的这部纪录片,是从二十年前他刚靠那部纪录片拿下国际奖项开始的。
在那之后,他时常陷入纪录片的选材困惑中,他收到了官方电视台的邀约投资,想要让他拍摄某题材的纪录片,但那不是张泉青想拍的。
刚刚成名的他还有点小傲气,只想拍自己想拍的东西,身上也有点钱,全国各地地跑,想要找到下一部作品的题材。
他迷失在了赞美和掌声中,别人拍过的他不拍,没有新意的他不拍,触及不到他的他也不拍。
同伴开始投入新的工作,而他还奔波在所谓的“选材”之中,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眼高于顶”让他和同伴渐行渐远。
跑了两三年,他依旧没有找到下一个作品的方向。
一次意外,他接触到了电影,和纪录片去拍摄记录这个世界不一样,电影是去创造一个世界。
去拍电影吧。
三十岁的张泉青,带着小有成就的傲骨,自信满满地踏入了电影的世界。
然后他发现,电影的拍摄,根本不像他以为的那样简单,虽然是导演系毕业,但是他纪录片导演的思维模式已经深入骨髓,从零开始很简单,可从A的一百转到B的零,却很费劲。
他要重新学习如何塑造一个电影剧本,分镜的表达,以及快节奏或者说能带动观众的情绪起伏。
他咬牙投入,接连碰壁,一开始写出来的剧本烂到不能看,拍摄的短篇连他自己也夸不出一个好。
在他因为转行电影止步不前时,曾经的同伴投入一个又一个新项目,他们对张泉青说:回来拍纪录片吧。
张泉青经常也会对着一地被资方否决的剧本初稿,陷入迷茫之中。
镜头里,构图精美的书房里一地纸张,张泉青画外音:“我时常想,这值得吗?不如回去继续拍我的纪录片吧。”
镜头一转,他又带着剧本叩响了投资方办公室的门。
他的纪录片里,隐晦带过了许多电影投资的潜规则,他是如何从因为不想改剧本而拒绝投资,到为了投资低声下气,根据资方要求将剧本改得面目全非。
他直白地向观众展露着,他是如何从一枚心高气傲的钉子,被磨成没有棱角没有脾气的包子。
参加同学聚会,所有人都在惋惜他的选择,反复强调他如果继续拍摄纪录片会如何,他曾经是一颗明珠,是人群焦点,现在是一粒灰扑扑的石子,随波逐流地在他人的脚步中滚来滚去。
张泉青又开始想,他真的走错了路,做错了决定吗?
光影不断掠过张泉青的脸庞,十几秒的镜头里,他跨越了二十载,从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变成了总是习惯驼着背,脸上下意识挂着讨好的笑,眼里的光一寸寸消失的平庸之辈。
他陷入了绝顶的困境,没有人愿意投资他的电影,而现在的他即使回去拍纪录片,也不会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