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他迟迟没有反应,莱恩表情严肃地加了一句:“如果再有下次,我不会再管你。”
薛时鼓动着腮帮,瞪着他,诚惶诚恐地点点头。
“对不起……”薛时含糊道。
这下,众人几乎惊得下巴都掉在了地上。
当初时哥向众人介绍这是自己的先生,他们都没有当回事。毕竟在监狱那样的地方,鱼龙混杂的,这李先生大约顶多算个挂名的先生,没想到今天大开眼界,李先生竟然敢当众对时哥进行批评说教,并且这种威严和震慑力将他治得服服帖帖的,半句都不敢反驳。
一桌子人大气都不敢出,全都看着他们。
“我……吃饱了,我先走了!”薛时满脸羞愧,低垂着头,提着外套就匆匆出了门。
陶方圆愣怔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飞快喝下一碗稀粥,拿了两个包子揣在怀里,心惊胆战地看了一眼莱恩,也匆匆跟了出去。
外面传来车喇叭声,莱恩朝外面望了一眼,看到陶方圆载着薛时逃也似的一溜烟就离开了。同时,另一辆汽车开了进来,汽车夫把头伸出窗外,困惑地回头看了一眼薛时他们的车,莱恩认出他正是昨晚那个年轻人,似乎是叫何律。
莱恩对叶弥生说:“我和小唐去趟医院,你吃完早餐休息一下,我们很快就会回来。”他没有忘记,今天是薛母出院的日子,很多东西需要打点,这方面他不熟悉,必须带上小唐。
叶弥生点点头,只是慢条斯理地喝粥。
等到一屋子人都走光了,叶弥生拿着调羹的手突然剧烈颤抖起来,手指关节握得发白。
这个李先生,是一个厉害的人物!
他原以为,这个时哥从外面带回来的所谓的先生,不过是个时运不济的倒霉鬼,有学识,有教养,从旁人的描述来看,似乎还仪表不凡,这样的人锒铛入狱,在一群毛贼匪盗之中非常容易脱颖而出,最后有幸结识了时哥,时哥称他一声先生,以示尊敬,有名无实。但是现在看来,事情绝不是这么简单!
想到时哥在李先生出狱那阵子魂都没了,在整个上海滩掘地三尺地发疯,就是为了找他;找到之后就把人安置在以前住的小院里,然后就经常夜不归宿;后来索性把李先生带到家里来,去医院照顾母亲时都带在身边;而今天,这位李先生更是在众人面前宣誓了他那强得可怕的存在感他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时哥对他的言听计从。最后,他更是从容地安排一切事项,就如同这个家的主人一般。
他也不喜欢时哥在外面花天酒地,然而名利场上的男人,哪个不是这样?这是必要的交际,他忍了。
他对时哥毫无底线地服软退步,只是想时哥多陪陪他,多与他说说话,和他回到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然而,他这样小心翼翼捧着的时哥,现在却对另一个人低声下气、言听计从,他无法接受。
等等、不、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李先生是时哥请回来教导自己的先生,也就是说,以后绝大部分时间是他和那位李先生待在一起,如果、如果李先生能站在他这一边,为他所用呢?
然而,这位李先生,能够信任吗?
他心中思绪翻涌,自己摸索着走到客厅,从衣帽架上拿下他的外套和手杖,慢慢地走出门,朝门房说了句:“大庆,帮我叫一辆黄包车,我要去百乐门。”
最近,一位北平来的贵客让上海滩这个自成一派的小江湖轰动了。
凡是道上混的,不管白道黑道,商场官场,但凡有点头脸的人物全都派人送去拜帖,争先恐后地想要与他结交。
这位贵客,道上人称“萧王爷”。
说起这位萧王爷,外人只知道他姓萧,真实名字不详,年龄不详,身材样貌也是不详,此人为人低调,常年深居简出,一般人都未曾见过其真容,但是关于他的传说,恐怕茶楼的说书先生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传说这位萧王爷的家族十分显赫,显赫到什么程度呢?他的父亲乃是爱新觉罗一脉最后几位风云人物之一的醇亲王,当然这里无从考证,只能用戏说这一说法了,因为此时若是有人跑去问那位逃到东北投靠日本人的皇帝陛下,他定然是不会承认他在北平还有个小叔叔的。
既然是戏说,诸位看官也就当做戏文随便看看,图一份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说那位醇亲王某年在外得了一个私生子,这个孩子的生母身份低微,为免这个孩子成为家族嫡庶之争的牺牲品,所以醇亲王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京郊,寄养在一户姓萧的人家。
照理说,亲王的儿子,虽说是个私生子,总也流着皇家的血,总会有人照拂,通常不会过得太差,但是这位醇亲王把孩子送出去没多久便发病暴毙,他的嫡子承袭了父亲的王位,并且有意保守秘密,并不愿意认这么个弟弟,所以知道这个孩子存在的人很少很少。
萧家原本是一户殷实人家,但没多久朝廷就发生动乱,萧家自此家道中落,养父母双双撒手人寰,此时的萧王爷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
少年萧王爷从此就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因为养父母欠了外债,家产被查封,他被人赶了出来,只得流落街头,在京郊一处破落的菜市场编草鞋卖草鞋,挣得几个子儿勉强维生,过得甚是凄凉。
至于后来萧王爷是如何发迹的,江湖上流传着多种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有一位朝廷重臣,与醇亲王生前私交甚好,那位大人知道这个私生子的存在,某一日遣人来寻他。当然他只是一个私生子,那位大人自然是不能把他推到台面上去的,但也不忍心看着醇王之子如此苟活着,遂给他指了一条明路,明里暗里为他打点,没多久,年轻的萧王爷就成为朝廷军队物资唯一指定的民间供应商,除了官造,一切民间工厂送上来的军需物资都要经他之手,所有想吃这碗饭的商人都得看他情面,自此,他开始声名远播。
那一年,北洋水师沉没,朝廷四面楚歌,当时的萧王爷刚刚起步,年轻气盛,他毅然放弃生意四处奔走活动,甚至不惜变卖家产,想要协助朝廷重建水师,此事在民间传为佳话,然而终究是君主昏聩朝臣腐朽,清廷大势已去,名噪一时的北洋水师再也未能起死回生。
朝廷倒台之后,天下乱了。这一时期,军阀割据烽烟四起,因着对战备物资的大量需求,萧王爷虽然没了朝廷做他的后盾,但基础在那里,他的生意竟然越做越大,各路军阀争相与他结交,就是因为他手里掌握着武器和物资这两大军队命脉。当时有一句戏言:得王爷者的天下,便是对萧王爷最高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