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声希,大象无形。夫惟道,善贷且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云清看着一头雾水的风,平静至极的开口。
“楚简本老子丙本里,称‘太一生水'之说,把‘天,水,地',作为其他万物始源,
虽然如此过程,其中却不含“阴阳”参与,难以直接推导出“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万物结构规律。
所以“二”理解为“纯阴质态纯阳质态”最合理,简称“阴阳。””云清为了让他们记得更清楚,所以说的很是缓慢,关于道法绝对不能囫囵吞枣的学,这些东西必须要了解透彻才可以,否则稍微有一些失误,都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道法和佛法是最不能乱学的东西,也不是谁都能学的东西,佛说:佛渡有缘人,道法又何尝不是?
他们学的认真对它们将来有好处,既然对它们有好处那么她是不会阻止的,相反的她还会支持,尽全力支持,他们既然把命交给他,她就要负责到底,为了他们,也为了自己!
“其次对于‘一'。“抱一”“得一”“道生一”等等,说明“一”的含义至少有两种:“一体性混沌态”“混沌纯一的物质!。”
则“道生一”中“一”解释为“混沌纯一的物质”最合理,简称“混沌。”
由于只有“道”体是“无”,且是“超越有无而合一”的“玄”态,所以才真正具有“不减不灭,普遍存在”性。其他“一,二”则都是“有”,在宇宙生化过程里是依次或转化或更替或改变存在形式的。
“三生万物”不能直接据此解释“三”,要先弄清楚“万物”所指。《道德经》里有不少地方提及“万物”,但根据具体语境所指各各不一,需要具体分析。
由下文“万物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应该知道“万物”乃是“冲气以为和”的万物,即“万千生命之物(包括人)。”在如《道德经》里“万物(:芸芸者)并作,吾以观其复。”
再回头看“三。”“三”生万千生物,必然是除一切生物之外的存在物,那么‘天(至阳)'‘地(至阴)'都是其中两个,另外一个则可能是指“水”,也可能是指“天地之间的气虚。”
指“水”,除“太一生水”提出水的先在性外,还可以从“陆地,海洋,天空”三种直观结构来理解。且《道德经》里说“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水)”,可见“天地可生水”而不是“太一生水。”但是由“天,地,水”生“万物”,虽然含有“阴阳”其中,但是不能够得出“(万物)冲气以为和”的结论(否则,应该说“(万物)纳水以为生”了)。
由“(万物)冲气以为和”,可知“气”是“万物”的生存必须。三由此解释为“天,地,天地之间的气虚(由‘道'蕴蓄)。”
这样也比较符合古人的宇宙观“上有无限高广的纳藏至阳的天,下有无限深广的纳藏至阴的地(包括水),两者平行之间,则是容纳万物的气虚。”
这样的解释不但直观,如古神话中“盘古开混沌而分天地虚空”,也有这样的直观性依据。
有说三乃“天地神”,不但前后句不照应,且违背老子“人法道,道运行一切”的观点。
有说三乃“天地人”“三才”,这是依据现实存在结构来归纳的说法。不可取,且作为宇宙起源衍化说,未免水平低级。”
“魔后,我明白了,道生出混沌,二者浑然一体,之中有孕育出阴阳,阴阳运转使“混沌分化成天,地,气虚”,其中天蕴蓄至阳,地蕴蓄至阴,气虚则起调和运动作用,三种力量三种成分一起衍化出其他万物(包括有制造改造能力的人)。所以由此说‘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风笑着说道!
“没错!”云清点头!
“万物者,有形物物者,混沌有有者,恍惚恍惚已极,是名曰大道。是以,道生混一,混一孕阴阳,复化天地气虚。天有象,地有质,气有示,含阴阳,一大道,是谓玄谷天以神,地以体,气以息,和阴阳,契大道,万物生之。是以,大道起分化,有无起阴阳,阴阳起势时,势时起衍畜,衍畜被合和,合和被清静,清静被自然,自然被大道。
是以,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以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以复正和。”云清开口补充道。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