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2

在得知此前这里只有三十八人后,他找来了赵率教,问了他一个问题:

“现在这里有多少人?”

赵率教回答:

“民六万有余,士兵上万人。”

从三十八,到六万,面对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孙承宗十分激动,他老人家原本是坐着马车来的,由于过于激动,当即把车送给了赵率教,自己骑马回去了。

从此,他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

就赵率教同志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知道羞耻的人,知耻近乎勇,在经历了无数犹豫、困顿后,他开始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勇气。

可他刚证明到一半,就差点被人给砍了。

正当赵率教撩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兵部突然派人来找他,协助调查一件事情。

赵率教明白,这回算活到头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赵率教在辽阳的时候,职务是副总兵,算是副司令员,掌管中军,这就意味着,当战争开始时,手握军队主力的赵率教应全力作战,然而他逃了,并直接导致了作战失败。

换句话说,小兵可以跑,老百姓可以跑,但赵率教不能跑,也不应该跑,既然跑了,就要依法处理,根据明朝军法,此类情形必死无疑。

但所谓必死无疑,还是有疑问的,特别是当有猛人求情的时候。

孙承宗听说此事后,当即去找了兵部尚书,告诉他,此人万不可杀,兵部尚书自然不敢得罪内阁大学士,索性做了个人情,把赵率教先生放了。

孙承宗并不是一个仁慈的人,他之所以放赵率教一马,是因为他认定,这人活着比死了好。

而赵率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孙承宗的判断,在不久后的那场大战中,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率教,袁崇焕的第五个帮助者。

惊变

天启元年(1620),孙承宗刚到辽东的时候,他所有的,只是山海关以及关外的八里地。

天启五年(1624),孙承宗巩固了山海关,收复了宁远,以及周边几百里土地。

在收复宁远之后,孙承宗决定再进一步,占据另一个城市——锦州。他认定,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点。

但努尔哈赤似乎不这么看,锦州嘛,又小又穷,派兵守还要费粮食,谁要谁就拿去。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孙承宗得到了锦州。

事后证明,自明朝军队进入锦州的那一刻起,努尔哈赤的悲惨命运便已注定。

因为至此,孙承宗终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关锦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