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王京,就是今天的汉城。日军全线败退后,大部撤到了这里,至正月二十日,聚集于此地的日军已达五万,而且看起来也不大想走。在这里,李如松即将迎来他人生中的最大考验。

虽然李如松一生打过无数恶仗硬仗,但这一次,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孙子先生告诉我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外,他还告诉我们: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综合起来是这么个意思,打仗的时候,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击时,如果人数十倍于敌人,就围他,五倍,就攻他。

城里,有五万日军。

李如松的手上,也就五万人。

在守城战中,防守方是很占优势的,平壤战役中,李如松用四万打两万,耍了无数花招,费劲力气,才最终得以攻克。

五万人攻五万人,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突出的,胜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京之时,一场意外却彻底搅乱了这个困局。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松发布了一道命令:

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游击李宁,率三千精兵,前往王京探路。

仅仅半天之后,他接到了明军送回的战报:

我军于半路遇敌,大受(查大受)纵兵急击,斩获六百余级。

自平壤之后,日军毫无战力,这种打落水狗的报告,李如松已经习惯了。

如果一个人长期听到同一类型的消息,他就有可能根据这类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所以一贯谨慎的李如松,做出了一个决定——亲自前往侦察。

其实就李如松而言,这个行动并不算大胆,平壤激战时,他就敢骑马四处逛,现在自然更不在话下。

但他绝不会想到,一切都将因这个决定而改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统领两千骑兵向王京前进。

部队的行进速度很快,没过多久,便到达了马山馆,这里距离王京,只有九十里。

李如松突然拉住了缰绳。

长期的战场感觉告诉他,前方可能不像自己想得那么简单。

于是他想了一会,下了一道命令:

“我带一千人先行,副将杨元率军一千,随后跟进。”

就是这道命令,挽救了他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