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你说,这一次你会给我生个小外甥还是外甥女儿呢?”
瑾儿趴在桌子上头,一双和黛玉极为相似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自家姐姐,郁闷地问着。
原本黛玉想着哪天得空去趟林府,一来瞧瞧爹爹瑾儿并姑奶奶,二来也问问爹爹对瑾儿婚事的看法,到底要找个什么人家的姑娘。
不过事有凑巧,黛玉跟着便被诊出了喜脉。只是日子还浅,黛玉生的又有些单柔的样子,太医又嘱咐要好生安胎,胤禛便不准她出府去了。
宫里头太后康熙知道了,自然是赏下不少的东西。便是原先怀着弘历时候打发过来看顾着两个嬷嬷,也再次被送进了雍王府。
便是德妃那里,也只赏下了玩器补品等,倒是没有上次的宫女了。
林府自然是去不成了,林如海便趁着休沐,带了瑾儿和林姑奶奶来雍王府里看黛玉。
父女相见,自然都是欢喜的。林如海性子持重,自然知道王府后院不便久留,不过略嘱咐了几句话,便和胤禛去了前头书房说话。留下了瑾儿和林姑奶奶在这里。
瑾儿总觉得黛玉出嫁后,自己见着姐姐的时候都少了,更何况自从有了弘历,姐姐心里头难免又多惦记着一个人了,虽说还是一般疼爱自己,可到底和以前只顾着自己时候不一样了。如今姐姐又有了身孕,他一心想着要姐姐生个外甥女儿出来。
黛玉好笑地瞧着瑾儿,摇了摇头:“才不到两个月,哪里就能说得准了?”
瑾儿今日穿了件儿月白的箭袖儿,外头也没罩着褂子,只在腰间束了一条银色腰带,衣服和腰带上都用银线绣了云纹儿。衬着瑾儿越来越高挑的身材,灵动的眉眼,真是叫黛玉越看越满意。
这个瑾儿,如今也有十四岁了,若是在前世,自然还是上学的年纪。可是在这里,这个岁数成亲的也大有人在的,偏偏在自己面前还是一副孩子样儿。
瑾儿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又从荷叶样的碧玉盘子里头抓了一只果子,一上一下地抛着,伸着脖子看了一眼院子里自己晃着两条小短腿的弘历,撇嘴道:“还是个外甥女儿好啊,跟姐姐一样才好呢。”
一旁坐着的林姑奶奶瞪了他一眼,嗔道:“满嘴胡说!自然还是小阿哥才稳妥。”
瑾儿指着弘历说道:“姑奶奶,您瞧瞧那小子的皮劲儿,若是再来个小子,姐姐不得累坏了?”
黛玉听到这里,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笑道:“你以为自己小时候就老实了?也是一般的淘气。”
又看着林姑奶奶说道:“您不知道,瑾儿小时候啊,看着是个乖巧的,其实那捣蛋的主意一点儿都不少的。”
林姑奶奶也笑道:“如今也是一样。你看看,他坐在那里可有个大家子公子的样儿?”
瑾儿不以为然地“咳”了一声,笑着说道:“横竖又没有外人,装出那副一本正经的样子来做什么?”
黛玉指着他道:“行了,你别兴头了。待会儿爹爹若是看到你这幅样子,又得跟你说道一番了。都是可以娶亲的人了,还这么着?”
瑾儿听了“娶亲”两个字,脸上“腾”地一下,便红了起来。他近来跟着林如海出去,总是被人问到可娶亲了,可定下了哪家姑娘的话,更有几个跟林如海交好的同年的家眷,没事儿拉着他说笑打趣一番。瑾儿到底年纪还小,脸上下不来,因此只一听见“娶亲”二字便觉得头疼。
赶紧站起身来,讪笑道:“我瞧瞧弘历去,可不能老是叫奶娘抱着。”说着,逃也似的跑了。
黛玉瞧着有趣,掩着嘴笑了半天,才捂着胸口跟林奶奶说:“您看看,还是小孩子呢。”
林姑奶奶也是一脸笑容,喝了口茶才道:“你呀,总是当他孩子。我素日里头冷眼看着,倒是个心里有数儿的。性子又好,既不会平白得罪人,又不会叫人欺负了去。听说如今在学里,功课也是拔尖儿的。”
黛玉欲站起身来,旁边伺候着的丫头子衿很有眼色,忙上前扶着——前些日子,黛玉从胤禛那里找了个长随,将秋雁嫁了过去。那人二十出头了,只是无父无母,因此便没人替他张罗着娶亲的事情,他也乐得自在。黛玉看他往日里头办事利落,心也细,便跟胤禛商量着配了秋雁。两个人原也见过,都还满意。黛玉私下里又跟秋雁说了,只要好生地办差,将来前程是不愁的。
只是因此黛玉身边儿的大丫头少了一个,便将原来陪嫁的一个二等丫头改了名字,提到了一等丫头的位置,便是这个子衿了。
黛玉扶着子衿的手,站了起来。看院子里瑾儿拿着两个苹果上下丢着玩儿,逗得弘历在一边儿不停地叫着:“舅舅,舅舅!”
弘历学话很早,黛玉嫌“额娘”二字绕口,便教着他叫“妈妈”,谁知道弘历学是学会了,只是偏生只学会了一个字。那日头一次开口,倒叫胤禛误会了,以为叫的是自己,颇为自得了一阵子。
其实弘历跟瑾儿见面并不多,这个时候又急着要瑾儿手里红红的果子,叫的快了,听起来倒是跟“求求”差不多。
黛玉看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笑闹着,不由得也笑了。回头对林姑奶奶说道:“瑾儿从小儿心就细,想的也多。依着我的意思,如今他年纪并不大,还是该以读书为主的。况且到底是终身大事,我也怕他性子未定,将来若是夫妻两个不能同心同德,倒是不美的。”
林姑奶奶也站起身来,笑着拍了拍黛玉的手臂,温言道:“你这虑的也是,你父亲也是这个意思。再者说,今年又是大选之年,这门当户对的人家,岁数儿跟瑾儿差不多的,都得去选秀了。哪里就能看的好了?倒还是等等也好。”
不说这里黛玉为着瑾儿的终身思虑着,贾府那边儿可是闹翻了天了。原因么,又是出在了宝玉身上。
宝玉年纪渐大,时常往荣府外头,跟薛蟠冯紫英等人聚在一起。先前贾政还不愿意叫他出去,倒是贾母说了,冯紫英等人也是世家子弟,理应结交着些,不说对宝玉日后的前程有什么好处,便单说宝玉如今快十八岁了,也当有些自己的朋友了。
有了贾母的话,宝玉倒是如鱼得水。他本来从小养在内宅,身边儿都是如宝钗三春姐妹一般的女孩儿,见的人实在有限。跟薛蟠出去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荣府外头竟是有趣的紧。